朱舜迎
廣東省南澳縣澳前小學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和教導學生。所以教師要大膽的放手正確的引導學生盡量的運用現有的課本知識和生活中的知識主動探討和研究數學問題。其實這些所謂的教學道理所有的老師都應該懂得,但往往在真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迫于時間或者是一些外界等因素很難落實在教學過程中。
學生學習數學其實也有很多困擾如很難記住數學公式。所以教師在推導公式時一定要耐心,主動的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不能只是簡單的在黑板上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圖形,然后一直強調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等于底*高。這樣的教學方式,或許在課堂上學生們可以勉強記住,可是他們卻不知道這個公式怎么來的,時間一長他們可能會忘記。但是,讓學生們用小棍子在下面擺一擺,拼一拼。當學生們動手拼好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后,教師再提問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進一步的引導得出他的公式。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深深的記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明白公式的源來,從而也大大的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質量。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們會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當題目已知,條件給定那么答案就只有一個。在小學那個階段,接受知識的能力很強,分辨對錯的能力也相對比較的弱,所以當老師們一直給他們這樣的暗示,久而久之就會讓他們讓他們認為這就是對的,但其實不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要給學生們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比如從1、2、3、4、5這五個數中選幾個數組成一個結果等于5的等式。在常規的思維中我們立馬就能知道1+4=5往往就會忽略到2+3也等于5。又如“商店有紅氣球21個,黃氣球有多少個”讓同學們自己添加條件然后解答出來這一方式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這一個小小的問題很難看出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高低,但是能看出學生們的思維開放程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告訴學生們當學習能力和生活問題有沖突時,一定要擺脫陳舊思想,開放思想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將數學學成一門有生命的學科。
所謂數學生活化就是將課本中脫離現實的數學知識進行還原,運用到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去。如教材中的題目“已知一輛汽車4個小時行駛200米,問他行駛3小時行駛了多少米”,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老師要引導學生們通過生活中類似的問題來解決,如買了4個蘋果用了16元,那買五個蘋果要花多少元。由于要知道買5個蘋果花多少元,就要求出1個蘋果花了多少元.同理,課本中的問題也是要知道汽車1小時行駛多少米。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思維也活躍了,學習興趣盎然。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們從生活尋找數學,從生活中選取題材,自行的設計題目,并在班級上進行互相提問,鞏固新學知識。同時也要注意后進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新學知識的能力,引導他們也開動大腦,參與到全班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堂作業,讓全班人分成幾個小組,用生活中的問題設計題目,然后進行全班上的比賽,也可以準備一些糖果、餅干、筆等一些獎品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更好的學習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以真正的提高。
對于小學生,還處于脆弱敏感的時期,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改變學生。所以,老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盡量的將課堂課堂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一種愉快的體驗過程。只有當學生學得快樂,他們才會真正的去享受學習。在課堂評價中多用一些真誠的言語鼓勵,如:很好,真棒,你真聰明,真厲害等;也可以在他們解答出題目后給他們掌聲;也可以在他們答不出時摸摸他們的腦袋,并且適當的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告訴他們哪方面需要改進,哪方面做得很好,這樣不僅能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印象,也能在練習過程加以提升自身水平。
小學數學是初中、高中數學的基礎,學好小學數學是十分重要的。而要想學好數學,教師就要立足學生費心設計適應所有學生的教學方案;學生要開放思維,不斷思考并配合好老師。老師將更多的課堂時間讓給學生自己,給與更多的表現機會給他們,這樣就能讓每一位學生學好數學,以至實現高效課堂,實現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