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寧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
伴隨“互聯網+”技術應用日趨廣泛,智能手機和4G通信網絡應用的迅速大眾化,現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在近兩年瞬間成為大眾社交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出現逐漸取代傳統信息渠道的趨勢。甚至現在出現微支付,“微時代”已經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可以說帶著一部手機走天下。尤其在大學,新技術更是更早也更廣泛地被接納,大步率先進入“微時代”。移動設備的社交軟件通過與身份的高度印證,已成為人際互動的新的平臺。由于模仿、感染、暗示的心理效應,手機交友平臺已成為學生間新的“流行”符號,大學生課上用手機迅速實現了普遍化。
如何面對學生上課玩手機,像不少中學一樣沒收手機,或者規定禁止攜帶手機。這種做法可能對于中學生有效,但違背了大學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性和尊重學生基本個人權利的原則,是一種被動學習的消極方法。教育學家陶行知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學與樂密不可分。如果能將使用手機變抑制因素為促進因素,反而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英語學習中,單詞的學習是非常枯燥的,而且每次課后的語言對話練習都不會完成的很理想。ismart、藍墨等這些教學軟件是基于微信和互聯網的出現而特別制作的。目前我們通過在課堂上使用ismart、藍墨等軟件配合所學的教學內容,不僅沒有出現“低頭”、缺課的情景,教學效率和效果也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明顯提高。比如,我會要求學生對每課的內容進行預習,在ismart軟件的中就留下相關問題,學生在課下的時候可以預習和查閱資料,我通過我的平臺可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此外,ismart可以在課上進行口語對話練習。把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放到軟件中,學生通過按角色朗讀以及句子的練習,可以反復進行朗讀。因為有時間限制和打分,不標準或者不正確的話,就必須反復練習,直到正確為止。學生在使用這些軟件時,就不會用手機玩游戲或聊天了。并且收獲了良好的課堂互動效果。在遇到需要“抽簽”決定回答問題的次序時,微信是個良好的輔助工具。實踐證明,適當借助新媒體為課堂練習的工具,既可節省時間、增加課堂互動的效率,又能制造課堂趣味。最關鍵的是,通過這種手段,教師在無形中明確了手機使用的界限:在課堂上,手機只能是教學的工具;除非教師發令,學生不得使用。通過對手機的掌控,教師重新實現了對課堂的掌控力。
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了微信,其功能定位是移動即時通訊工具。微信的出現,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途徑。微信是一款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網頁迅速發送語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微信用戶還可以通過搜號碼、掃描二維碼等方式添加好友、組建封閉的討論群。這為高效地拓展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互動平臺。
在課后使用微信與學生交流,從形式上說,可以增加學生鞏固復習課堂教學內容、激發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興趣,刺激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從內容上看,又能及時解決學生課后復習出現的問題,檢驗教學成果,發掘疑點難點,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具體的做法包括:
微信課后介入主要功能是答疑。首先,可以與學生建立起一對一的關系回答問題。可以看到,在微信中的答疑過程是個互動的過程。在互動中教師能察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為課堂教學提供參考和補充。比起傳統的短信、電話、郵件,微信的優點是可以通過語音答疑。這在外語中有較強的實用性。外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聽到學生的發音細節,進行及時矯正,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回復中領會正確的發音方式。在一對一的微信互動中,學生還可將與學科有關的信息需求反饋給教師。教師可視情況給予幫助,或在課外安排時間給予指導。這種相關信息需求的及時滿足可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正向反應。
一對一的答疑可以尊重學生對隱私保護的需求。如果學生更愿意在微信群中提問,教師的回答則是其他學習者也可見的,可以取得與課堂公開答疑類似的更廣泛的教學效果。微信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建立一個大家都可以參與討論的平臺,這個平臺是隨時可見的。一個學生發起問題,其他學生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并且教師可以鼓勵同學之間先討論解決問題,再給出答案。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習的自主性,還能發起頭腦風暴,訓練團隊合作的學術范式。這一討論沒有時間局限,彌補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限制。課后的群討論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行為觀察平臺,教師通過群體互動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和個性表現,有助于因材施教。
新媒體手段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教學過程。任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需要對新媒體的功能、教學內容、學生承受力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真地準備,并逐步地、循序漸進地嘗試著進行。更為重要的是,新媒體要素的引進有賴于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改革需要頂層設計,需要支撐體系支持。而且,在具體教學中,引進新媒體并沒有以一當十的樣板,教師應依據具體的學科和學時、學生情況量身打造改革方案。如果能對教學效果、教學效率、師生互動、學生成長建立一套更為客觀的評價標準,“微時代”“微教學”將會更好地推廣,適應“水土”,真正解決現今的教學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