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華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第一中學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具體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在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輸入和培養,有助于肯定和塑造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具體到學校教育而言,其中的人文學科承載著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務,英語作為高中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文精神的輸入和培養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技能日益受到重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輸入和培養,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知曉人文方面的知識和內容,進而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升。
其次,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質乃至國家素質。精神起源于物質,又反作用于物質。人文精神作為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物質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日益成為國家、民族、地區文化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文明程度。因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普及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質乃至國家素質。
具體到教學過程而言,我國盛行的英語教學仍以應試為準繩,側重于基本知識點的傳授和練習,不重視甚至忽視人文精神的輸入和培育。首先,教學手段仍然以老師講授為主,缺乏學生的參與,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往往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老師講、學生聽,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無從談起。其次,表現在教學內容往往局限于考試內容,以句型、語法為主,忽視其他形式和介質的運用和講解,造成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學習往往局限于考試內容,缺乏必要的擴展,久而久之,知識面不夠,人文精神更是無從談起。
目前,具體到高中英語教學而言,英語評價的方式大都以考試為主,分數成為了衡量英語學習者學習水平的唯一衡量標準,通過考試、取得高分便成為了英語學習的唯一目的。提升英語成績成為了英語評價的主要著眼點,學生的成長變化成為了不被第一位關注甚至是被忽視的存在,具體到英語教學中,教師關注的焦點是提升英語成績,人文精神的培養則被放在了不重要的地位,這樣的教學評價是有失偏頗的,也是對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利的。
為了更好的適應國家、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改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出了要求。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并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任務,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也應該承擔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重任。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該如何通過英語教學,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首先應該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傳統教學中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了通過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多種能力進行培養,不能通過英語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更好的通過高中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還要對學生的人文情懷引起重視,從而培養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本質所在,要將學生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使學生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社會人。在通過高中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新課改過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積極轉變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權威者,而應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知識點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而且還應該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進行思考。
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大多是老師為主導,而人文素質是自我內化反思的過程,實施人文精神的輸入和培養,建立生本課堂,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發揮老師的主導和引導作用,是高中英語教學中提升人文精神的基本對策之一。首先,在英語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甄選學生感興趣的人文方面的案例,在具體的教學模塊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具體的參與對教育進行思考、理解,達到人文精神輸入和培育的目的。其次,增加英語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學生未來所需的職業能力架構,開設相應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諸如校外企業實訓、人文素質訓練及職業模仿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現象屢見不鮮,英語教學中重應試、輕人文,英語評價中重分數、輕人文是普遍現象,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國民素質的提升也是不利的,因而,要通過塑造生本課堂和建立凸顯“人文精神”的考評機制來作為提升高中英語教學人文精神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