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云南工藝美術學校
苗族服飾中常用的圖案刺繡是一種裝飾藝術,它是隨著苗族服飾的發展興起來的,以其獨特的圖案符號及由來已久的文化底蘊聞名于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苗族人靠世代手口相傳,將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故事、祖輩定居的城池及漂泊遷徙的線路等生活中的點滴完美融入到民族服飾文化中、一針一線繡進日常穿戴的衣冠服飾,進行世代“穿”承已達到永不忘懷的目的。由此,苗族服飾也被有 “無字史書”、“穿在身上的史書”等美譽。
作為伴隨著少數民族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苗族的服飾圖案因實用和審美功能兼具的特點而被賦予了紀念祖先、傳承祖訓和秉承民族傳統等多姿多彩的意義和內涵,這些服飾圖案所包含的意義和淵源無聲的訴說著苗族人的感性認知、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解釋。
從總體上看,苗族的服飾圖案仍沿用著我國民間的挑、染、織、繡等傳統的工藝技法,其成型過程多數是在采用一種主要工藝的基礎上穿插其他的工藝技法,挑中帶繡、染中帶繡、織繡結合……因而這些圖案構思獨特,技法巧妙,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主要以大自然寫意的手法來表述,不是一目了然的寫實圖案,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從構圖上看,講究嚴謹、對稱、協調,并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當你欣賞苗族刺繡、蠟染圖案尤其是挑花刺繡圖案時,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圓心,坐標軸不論沿橫向還是縱向折疊,都是對稱的,似乎事先經過精確計算過。同時很講究圖案的色彩搭配,強調色彩與圖案的完整和統一。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動物……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優秀的繡手設計的圖案,包含了來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觀、自然觀、歷史觀、生命觀的代代相傳,體現了獨特、深厚的美學理念。這些刺繡多用于苗女盛裝、便裝、服飾品如腰帶、飄帶、綁腿等。
在苗族服飾發展史上,按照成衣技法劃分出的的五種形制分別是編、織、縫、拼合及剪裁型,這在苗族服飾圖案中均有體現,并且之間的歷史層級清晰,有著服飾制作史的陳列館之美譽。
從色彩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自然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圖案中不使用漸變色,均以塊狀色彩呈現。
苗族服飾,是中國所有的民族服飾里最多姿多彩,樣式最多,跨越的時代最久,繡花和銀飾最華麗的民族服飾;而苗族服飾圖案,更是服飾中的精華和歷史的承載,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少數民族手工制作的民間工藝,與現代化工業制造品相比,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年青一代沒人愿意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工藝,工藝傳承就不可能持續,工藝技術也就走向了消亡。原有的許多種苗繡手法,現在已所剩無幾,蠟染工藝也在逐漸失傳并被機器代替,浮華且沒有底蘊。
民族服飾的設計也存在問題,設計者不了解民族生活習性、歷史、文化背景、色彩、圖案等,設計出的服裝就不符合當地民族的特性,傳承流于形式。
當下由于傳統工藝的沒落,手工制作出的精美刺繡和蠟染圖案的的苗族服飾逐漸減少,而老一代苗族會這種傳統工藝的人的離去,制作傳統的苗族服飾漸漸變得越來越難。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民族技藝,已成當務之急。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注重把技藝傳承下來,而不應將創新作為重點,那是經過了幾千年多少代人積淀下來的技藝,有厚重的歷史底蘊,每一個圖案都是經典的,有濃郁的本民族特色。而經我們創新的圖案脫離了民族的根源,失去了民族生活本性,更少了那一份厚重歷史的沉淀,看起來簡單浮華。能夠將民族原有的圖案應用好就是成功,可以結合使用現代的新材料、新工藝,但是傳統的精華一定要堅守!祖宗留下的隗寶我們要好好運用,不要輕易創新,反而不倫不類!
現在一些發達國家如歐洲許多國家、日本、泰國等,他們在保護傳承方面做的非常好,在傳承中注重將傳統文化沿著前人的思路做到極致,在精細度方面更加完善,而不是為了創新,越發達的國家保護的越好。如意大利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皮具,每一件都是純手工制作,精湛的工藝豐富的內涵,創造的市場價值也很高;還有泰國清邁大師工作室的繪畫,在傳承方面做的也非常到位,不添加任何現代的東西,只為將傳承的文化做精致,現在依然保留著使用天然植物、礦物顏料,作品非常精美,讓人驚嘆。
那么傳統文化的傳承應如何做,才能既保留傳統文化性質不變味,又能創造經濟效益,帶動一方經濟發展呢?筆者以泰國黑廟、白廟為例,闡述一些觀點。用純天然的黑色木材制作的黑廟,創始人是大學的繪畫老師,主要研究的是泰國傳統民族建筑繪畫,這些精美的建筑畫稿,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財團的認可,將建畫稿變為現實建筑,供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參觀,除了門票收益之外,也帶動了周邊的餐廳、酒店、紀念品銷售等配套設施的發展,提供眾多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帶動了一方經濟。建筑內部的裝飾及作品都是傳統的、原生態的,看后讓人震撼,流連忘返。白廟設計者是黑廟設計者的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白廟現在是世界建筑十大景觀之一,成為了當地著名的旅游景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的同時也造福了人民。
(1)借助現代工藝手段,發揮民族傳統工藝特色。我們應致力于將各民族傳統文化中積淀下的歷史、文化、精髓、技藝等繼承下來,借助現代的一些技術,將其做到極致,而不是重創。
(2)加強學校教育及培訓機構對民族技藝傳承的責任意識。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中,大多沒有把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列入學校教育的目標,內容也少有傳授民族傳統文化這方面的,這樣長久下去,再來尋找民族精神文化來撫慰心靈就會無處入手。各民族一些精湛的技藝,如本文中的苗繡,都應全力收集整理,并通過不同的方式如民間培訓,學校工作室教學等手段,使其傳承下來。
(3)走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經濟發展之路。通過傳統技藝,設計衍生產品,如將苗族繡片與其他材料結合,設計首飾、包、袋、圍巾及其他家居飾品;也可將苗繡圖案運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建筑裝飾(滴水苗城——屏邊)、生活用品(如餐具)等,這樣可以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人民。
(4)加大政府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力度。通過各種渠道,爭取政府及企業財團的大力支持,使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得到傳承。一是政府在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經費投入上逐年增加;二是人大加強立法,在政策法規上逐步加強保護;三是對民族地方政府官員的考評,要把保護傳統文化列入項,保護不力的不合格。
(5)充分認識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加大宣傳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力度,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對經濟大而持久的推動作用,充分認識到文化也是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陳默涵,李佳成.苗族服飾圖案的裝飾藝術特征初探[J].大眾文藝 ,2011(01):86~87.
[2]邢英梅,王竹君,鄔紅芳.淺析苗族服飾圖案的文化內涵[J].山東紡織經濟 ,2010(06):66~68.
[3]舒燕.云南苗族服飾圖案的現代性傳承及運用[J].新西部,2015(05):32,42.
[4]張德元.云南民族服飾的文化內涵[J].學術探索,2002(03):139~142.
[5]成雪敏.以苗族童帽為例看苗族圖 案 圖 紋 形 式[J].裝 飾 ,2012(0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