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卉蕓/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學
電影《十二公民》等于十二位主要演員加一個場景。改編自1957年美國電影《十二怒漢》。也客觀的反映美國陪審團是如何對案件事實進行討論并作出裁判的翔實過程。雖然是電影,但是以話劇的形式展現了十二位模擬陪審員對一起故意殺人案件的證據推理論證、去偽存真的過程。簡潔、樸素的場景,與生動、情緒飽滿又邏輯嚴謹的臺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令我置身于真正的刑事審判場景當中,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案件審理結果與演員討論過程的內心掙扎、感同身受的報復心理以及先入為主又武斷的善惡評判,最后居然被電影當中的邏輯說服,一開始對判決的迫切仿佛間也理性和舒緩了許多。作為一名處于人生十字路口,還在為前途選擇專業猶豫不決的時候,這部電影推動著我想要深入了解法學理論以及運作方式。
電影檢察官分析證據的過程,因為各陪審員不同原因的戾氣、憤怒和浮躁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斷;各陪審團將主觀意志強加案件當中左右判斷的理由又那么接地氣,感性和理性之間因為應當可信但不準確的證人證言、應當排他但又不唯一的兇器、應當客觀但又充滿感情的陪審員等等因素相互博弈,但最終還是統一了認識。好比在隧道內,經歷無盡黑暗與曲折的摸索,看到光明瘋狂向前跑,到了隧道口看到一片艷陽天一樣的興奮、喜悅、與無法替代的成就感與自信。可以說,電影中各位陪審員的內心表白可以代表我,也意味著可以代表普遍的大眾。看過電影,我內心大呼過癮,過癮之處在于親歷了由黑暗走向光明、由混沌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出憤怒、走出怨恨,來到一個靜謐又和諧的內心世界。但又有點意猶未盡,如果將這個場景平移到我國真正檢察機關的案件討論室中,電影里的“8號陪審員”此次本色出演——案件的主辦人,而其他陪審員完全可以是追求公平正義的人民檢察官,畢竟,對一起事關人命的刑事案件,其他檢察官對案件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通過電影的藝術形式來向像我一樣的普通大眾展示,我們的檢察機關在案件提起公訴之前,也是在盡最大努力尋求真相,以不枉不縱為己任。將會給普通民眾帶來的認識沖擊與司法正能量應當遠超過這部電影,畢竟檢察機關的背景設定更符合民眾對檢察官與檢察院的模糊的認識,具有更強的代入感,電影的內容也更有宣傳力量。
顯然,在現實社會中,美國的刑事審判與我國的刑事審判大相徑庭。通過現在的大眾媒體和網絡自媒體可以獲得我國的刑事審判的真實內容,相比我印象中構建的美國的刑事審判,雖然更嚴肅但并沒有表現得那樣據理力爭、陳情激昂。但不可否認與回避的是,我們都在或多或少的用偏見影響正見,在并不了解案情的情況下,以自己個人內心的價值觀評判著案件的是非曲直。2017年發生的“于歡辱母殺人案”曾經一度幾乎壟斷新聞媒體法律版面,在案件還沒有正式進入法庭審理之時,來自各路的發聲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肆無忌憚得出于仇富、睚眥必報、事出有因等等自認為理由充分的原因,引領著普通大眾的思維順勢而為,控訴案件中既是被害人也是被告人于歡,而從來沒有考慮過輿論場域中個人的權利與于歡的權利之間的邊界在哪里。和電影當中帶著憤怒情緒的所謂陪審員如出一轍。
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還原事實真相的核心都是運用、論證取得的證據得出排除合理懷疑的結論,而不是依賴于什么樣的庭審模式。僅就歷史考量,海瑞、包拯身處的年代并沒有現代的刑事審判形式,但也被譽公正的化身。只是,在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一種“流水線”一樣的生產模式,能把每一個人都塑造成胸懷正義觀的人。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個月后的真兇出現”的劇情設計,會讓公訴人的形象更充滿正義之光,維護正義的職責更能讓百姓認知與認同,對案件作出的任何決定更具有公信力,批駁媒體審代替法律審的社會怪現象更加犀利,法律的權威體現得更加活靈活現。這是我們對于法治社會寄予的美好愿景。我們正身處信息爆炸又交往頻繁的社會,如果總是身懷捩氣,總是不利于生活靜謐的。電影《十二公民》以審判程序中的縮影映射著我們每一個人內心不理性的一面,并以振聾發聵的結果警醒著我們不理智的危害,告訴我們在維護自己權利與尊嚴之時不要無視他人的品格,發自內心對周圍人平等以待。
可見,法律自身具有的理性不僅僅是一種規范他人行為的工具。法律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更能使我們置身事外,理性的審視自身的感性與沖動,并尋求克制的辦法,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服從,這是一個彌合弱點的過程。對法律規范發自內心自省的認同是規范守法的關鍵環節。
注釋:
①百度百科.十二公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十二公民 /1 39863 62?fr=aladdin,2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