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征程 李學芹/西華大學
中華醫藥博大精深,中國人想要完全讀明白一本一書都很困難,更別說是將它介紹給全世界,所以中醫翻譯之路,道阻且長。中醫是一門科學,我們傾向于用科學文體的標準,也就是側重科學性或精確性。其次要考慮的是文化性,中醫文化底蘊深厚,不宜簡單化地采用直譯的方法,實在無法表義則可以音譯,不可為流暢而言義。
臟腑,在《內經》時代,寫作“藏府”(蘭鳳利,梁國慶,張葦航,2010:41)。在《中國醫學大辭典》中,臟腑的解釋為,心肝脾肺腎也。以其藏精氣而不外泄,故名。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而《素問·五臟別論》認為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李經緯等,1995:194)。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中醫的“臟腑”概念,并不僅僅指解剖意義上的內臟。
中醫對于“臟腑”功能的認識,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通過長期以來對人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以及反復的醫療實踐,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基于有“諸內,必形諸外”和“類比取象”的觀察研究方法形成的(蘭鳳利,梁國慶,張葦航,2010:41)。
筆者在查閱這一時期出版的幾本較權威的詞典后發現,臟腑”一詞的英譯主要有四類:(1)音譯:zang and fu,見于《漢英、漢法、漢德、漢日、漢俄醫學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7: 1818)。(2)意譯,即直接借用西方的醫學概念:viscera(同上,1987: 1818)。(3)音譯 + 借用:zang and fu viscera(帥學忠等,1983:29)。(4) 直 譯: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歐明,1988:406)。
這一時期,各類中醫漢英英漢工具書的數量明顯增加,但質量堪憂。僅音譯這種方式就有斜體、首字母大寫,或兩者兼有等多種譯文。翻譯既不統一也不規范,不僅削弱中醫作為一門醫學的權威性,也阻礙了中醫的傳播和中西醫交流。
在筆者收集的數十本該時期出版的漢英字典中,臟腑的翻譯有所發展,依舊可以分為四種:(1)音譯:zang and fu,(鄭 鳳 欽,1994:377);(2) 借用:internal organs,viscera systems(謝竹藩,1994:12);(3)音譯 + 借用:zang and fu organs(原 一 祥,1996:806);(4)直 譯:treasures and houses(魏 遒 杰,1995:3,35,745)。
還有the parenchymotous and hollow organs(鄭鳳欽,1994:3772)這一譯法,但并不多見。不過,80年代盛行的譯文,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在 20 世紀90年代,幾乎銷聲匿跡,更多人選擇英譯或借用西醫概念的翻譯方法。
進入21世紀,中醫名詞術語翻譯標準化的工作日見成效。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四年的努力,于2007年完成了《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下稱“世中聯”)從2003年起,組織各國專家著手研究制定《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草案)》。最終于2007年,在其召開的審定會議中聽通過該項審核。雖然兩部標準在選定和翻譯上,還有些許出入待斟酌,但這兩部標準的推出無疑為“建立一個有權威性的國際化的中譯語言”(黃欣賢,1993,13(4):240)這一宏偉目標,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關于“臟腑”一詞的翻譯,WHO的標準將其譯為 viscera and bowles,見于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編纂的《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2009:22)。這種譯法在國內的字典中并不多見,而是“世中聯”則采用國內外更為通用的譯法“zangfu organs”(李振吉,2008:16)。國內出版的工具書中,“臟腑”一詞的翻譯集中在以下幾種:(1)音譯+借用:zang and fu organs,zang-fu organs(李照國,2002:441);zang-fu organs(謝 竹 藩,2002:45);(2)音譯:Zang fu(原一祥,1996:462);Zang and Fu,見于《新世紀漢英中醫辭典》(左言富,2004:178);(3)借用:viscera(謝竹藩,2002:45)。
目前,翻譯時究竟選擇哪個術語來表達,主要取決于譯者自己遵循的翻譯目的及其心中的意向讀者,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就會有不同的翻譯。WHO標準化的翻譯可以沿用下去,側重表達其醫學價值。如果想要保留“臟腑”的原始內涵,更好的傳遞中醫術語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筆者認為 zang-fu organs是目前比較好的表達,因為這種表達方法既反映了中文“臟腑”的發音,對于不懂中文的人來說,它也顯示了“臟腑”是一個器官。
參考文獻:
[1]蘭鳳利,梁國慶,張葦航.中醫學中“臟腑”的源流與翻譯[J].中國科技術語,2010(5).
[2]蘭鳳利.談談中醫學中“虛實”的翻譯[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6).
[3]李照國.中醫對外翻譯三百年析[J].上海科技翻譯,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