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文/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書中把“西洋思想之運動”獨立成篇,篇幅不大,僅僅只有兩頁半。此處卻可以見到他行文取舍的智慧,一方面,緊扣“概論”的概字,務求簡約概括;一方面,或許也有他自身不可不提的立場等原因,他不能抗拒歷史上真實發生的“西洋思想之運動”,也不可能篡改隱晦這影響巨大的史實,不予評述。本身作為“局中之人”他對這個運動卻缺少居高臨下進行評斷的能力與自信。而對于舊學教育背景的梁啟超,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沖撞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本書成書的五四之際,舊文化已然沒落,而新文化對于舊有的傳統文化的否定,當時的梁啟超不自覺的成為了中國文化主體地位的保衛者。對于西洋思想的了解,梁啟超并不能說多么深入,甚至在此時他是有一些本能的抗拒心理,顯露在文中,就是多見西洋思想的“新”,少見西洋思想的“能”。這與梁啟超早年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盛贊西方文化,并向積極向西方尋求解決中國面臨挑戰的問題的答案的思路并不一致。而梁啟超后來卻有“今日非以西學不興之為患,而以中學將亡之為患”,以及“必能以數年之力,使學者于中國經史大義,悉已通徹,根柢既植;然后以其余日肆力于西籍。”之論,其思想是有一個轉變發展的過程的。
梁啟超對于“全盤西化”乃至“新文化”存在的反感并不是偶生的。據朱維錚的考證,梁啟超對美國進行考察,見到華人社會的諸多弊病,而由民主趨向保皇,而游歷歐洲之后,在《歐游心影錄》中談到希望青年多多研究傳統,提出“第一步,要人人存一個尊重保護本國文化的誠意。”民國十年間,內亂頻仍,各色丑角丑劇接連上演,西學并未像梁預期希望的那樣帶來中國的致治富強。而梁對傳統中國學術價值的重視與深厚情感,和當時社會矯枉過正地對傳統“舊學”的拋棄,對西洋“新學”的過度吹捧的現實,都使得梁啟超難以再動筆在西洋思想運動中寫下西洋思想的“能”與“善”。
梁提出了“學問饑餓”“學問饑荒”來解釋晚清思想界對西洋思想的需求,這一方面有他的合理性,被權力禁錮且進步遲緩的中國思想界,面對內憂外患生出對新思想渴求,是事實同時也是梁啟超親身的經歷。但籠統的將思想界的需求說成“學問饑餓”,“學問饑荒”,只能說是顯示表象,沒有找到深處的原因。中國傳統思想本身固有的造成落后與無法繼續進行近代化轉型的問題以及難以應付近代的國際環境的較深層次原因,梁啟超并未提及,而這兩個問題即使到現在,也未有定論。梁不做深入的探討,但卻親身參與了思想界的西洋思想運動,很有可能梁啟超也難以評價自己在政治的最高舞臺上所做的行動。
梁啟超在書中對“梁啟超”式的傳入,以及新學的種種弊端謬誤之處加以嚴肅評論,且基本上是負面的。始終背負著傳統文化重擔的梁啟超,無法割舍自己的文化背景,更無法抑制對新學弊病叢生,“新文化”漸漸占據思想界主流的不安與憂慮。一定意義上處于文化保守立場的梁啟超在文中指出了“新學”的很多誤區:“稗販、破碎、籠統、膚淺、錯誤諸弊,皆不能免。”“卒不能得一健實之基礎,旋起旋落,為社會所輕。”“新學亦一變質八股”、“動機不純潔,用為敲門磚,過時則拋之而已。”等等。對當時“西方熱”過了頭的中國人有一定警示作用。筆者始終認為,梁啟超對于“西洋思想之運動”寫作上的處理,是受到當時時代背景相當大影響的,而梁啟超本人也以這種處理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即對那種“變質八股”的鄙夷與反對,并力圖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對當時文化界“新學”帶來的弊病加以修正,他秉持的抗爭態度,既是保守主義者的一種氣節,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的保守,是要對學壇已經興起的這股風氣,名為“新學”,實際上這個“新學”指導下的學界已經成為假借學術之名,而去求官逐利的惡劣環境,梁啟超是要加以改革,加以反抗,而不是閉門造車,因循守舊地倡導舊學。在這點上,梁啟超的保守,或許更是一種“進步”。
梁啟超在“西洋思想之運動”一章中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就事論事的學者姿態,而更帶有一種政論的性質,在五四運動方興未艾的時代,對流入中國的“西方文化“進行了反思。從本章節的字里行間,我們也能感受到民國初年的思想激蕩,同時,梁啟超所分析的“新學”所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們認識五四運動,認識中國近代化歷程提供了一個辯證的視角。
這段所謂的“西洋思想運動”,甚至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與民主革命的先聲,因為對于思想的發展演變的研究,不能孤立地片面留意單一歷史時段的征象。思想是一個整體,相近的時段的思想都是有著緊密邏輯聯系的,單純的分期斷代來區隔思想,是武斷而缺乏合理性依據的。
西洋思想運動為新文化運動打下了基礎,培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力干將,宣傳了民主共和理念,加深了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西方的了解,一定意義上改變了國人蒙昧自大的保守心態,為中國的近代化與革命創造了機會,定下了向近代化前行的基本道路。
注釋:
①梁啟超.西學書目表后序[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8:126.
②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條約[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8:25.
③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朱維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29.
④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朱維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