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亞 侯傳明/.山東交通學院;.濟南北方交通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
消除貧困,自古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是發展中國家所要面臨的重要任務。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經歷的階段,是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帶領著全國人民向貧困宣戰,始終如一的以實現國家繁榮昌盛為己任,獨立自主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了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逐步建立了較為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貧困,我們實施了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們建立起初級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衛生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浪潮,由此開啟了消除農村貧困的新征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的扶貧行動,概括來說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1)體制改革推動階段(1978—1985)。該階段致力于新農村的探索,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新體制。不斷涌現出的鄉鎮企業,加速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使農村的貧困問題得到很大緩解。(2)專項計劃推動階段(1986—2007)。該階段我國逐步建立起扶貧開發的領導組織機構,制訂國家的貧困標準,確定重點幫扶的貧困縣、貧困戶,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以便更好的扶持貧困地區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農村扶貧政策經歷了兩次較大的調整。1994年提出并實施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力爭用7年的時間解決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第一次的調整標志著我國的扶貧工作由救濟式向開發式的轉變。經過多年扶貧工作的不斷努力,我黨總結經驗在2001年制定并實施了《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第二次的調整,制訂了十四字方針:“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扶貧的工作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深刻變化,基本上實現了從普遍貧困、大面積區域貧困到基本解決貧困的重大轉變,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和熱切贊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中共十八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從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出發,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更是將扶貧工作放到了空前的高度,開啟最后的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在于精準扶貧,所謂精準扶貧,概括而言則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合規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精確識別,精準扶貧的前提條件。根據貧困的特性來區分貧困的類型,然后以實事求是的原則來構建不同的貧困評價體系,最后以評價體系中的數據和信息作為依托,制定合理的、明確的識別程序。利用該程序按照貧困原因與程度進行指標分解、區域和農戶自主申請、調查核實、民主評議與表決、上級審核與公示、精確的信息采集和建檔立卡等環節逐次展開。
精確幫扶,精準扶貧的關鍵問題。首先對識別出的貧困居民的情況進行分析整合,根據分析出的信息明確責任人、制定幫扶的步驟和策略以及要保證幫扶所能夠達到的效果。精確幫扶要想達到預想效果,就必須要始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十六字方針,“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精確管理,精準扶貧的根本保證。貧困對象是否能成功脫貧的保證還在于精確管理:(1)農戶信息管理。建立網絡系統,依次錄入每一個貧困對象的基本資料。生活在進步,所以貧困也是暫時的。故此有成功脫貧躋身富人行列的窮人,自然就會有一夜一貧如洗的落魄富人。因此實時的動態監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確保穩定脫貧的村戶及時退出,落入貧困線以下的新增幫扶對象及時納入。(2)陽光操作管理。嚴格按照國家的規章制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對扶貧資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資金使用信息的披露制度以及扶貧對象和項目的公告公開透明制度。(3)扶貧事權管理。省、市兩級政府主要負責扶貧資金和項目監管,扶貧項目審批管理權限原則上下放到縣,實行目標、任務、資金和權責“四到縣”制度。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達。在這個全新的時代,扶貧工作也從戰略防御轉變為了戰略進攻。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即使是貧困,也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饑寒交迫。因此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鍵時刻,即將迎來最終的勝利。繼續推進精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深層次改革,是傳統扶貧運動的重大突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發展。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攻堅戰,是一場在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上解放生產力的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在人類發展史上一曲極為重要的時代強音,具有重大而悠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范小建.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領路人[J].求是 ,2011(14):37~39.
[2]龔迎春.精準扶貧的關鍵:貧困識別與機制構建[N].河南日報,2016-11-18.
[3]吳宇雄.精確識別 精確幫扶 精確管理——實施精準扶貧的思考[N].廣西日報,20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