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軍 沈 林/.桂林理工大學;.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紅色文化是指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其載體,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機統一體。其在形成、發展和豐富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下特征。
紅色文化的形式豐富多樣,除了紅色電影、紅色電視劇、紅色歌曲、紅色舞劇、紅色書籍等傳統項目外,還包括紅色網站、紅色論壇、紅色動漫、紅色游戲、紅色旅游等等。紅色資源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特別是紅軍長征沿線的省份和革命老區比較集中。
紅色文化具有多樣的呈現形式,通過生動典型的故事、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觸動人心的表達,可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及影像等多維度展現,有較強的可讀性、可看性和感染力。
紅色文化契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流取向,是一種積極健康的文化類型。其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艱苦奮斗的作風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形成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逐步豐富發展起來的,是對優秀傳統的繼承,也是當下時代的需要。在豐富發展的過程中,它不斷吸納新時代的新元素,其內涵價值得以進一步完善并更加深入人心。從這個角度上說,紅色文化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政治信仰指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而形成的對某種政治學說和政治制度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的一種思想觀念。我國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然而,受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部分大學生也存在著對西方政治制度的盲目崇拜。在這種情況下,大力弘揚紅色文化,使廣大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取得的歷史性偉大成就,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進而將其個人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聯系起來。
在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而紅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有效傳承和具體展現之一。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在綜合國力、社會均衡發展等諸多方面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進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在這一前提下,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承人,進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積極建設者。
榮辱觀是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自我和社會活動進行善惡美丑的價值判斷,是對社會事務的一種基本看法和態度。在社會轉型期的當下,受到西方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大是大非和善惡美丑方面存在著認知和判斷上的偏差。而我們黨在革命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留下的革命遺址、珍貴文物、歷史事件等等,展示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優良的道德風尚。在這一背景下,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可以使廣大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前輩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所做出的艱辛努力,讓大學生更加直觀地領悟到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促使大學生形成明確的榮辱觀念,進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及未來的工作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提升價值認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自于生活也適用于生活。因此,要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首先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生活之中。要將感動人心的紅色事跡、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生動活潑的紅色故事,通過影像、聲音、圖片、文字等各種形式的資料以及報告會、宣講會、論壇、知識競賽、歌會、故事會等各種方式,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讓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樣成為“圍繞在大學生身邊的空氣”無處不在、如影隨形,以不斷提升大學生對它們的價值認識。
2、增強情感歸宿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成效如何,關鍵在于能否成為大學生的情感歸宿,能否優化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通過紅色歷史的學習、紅色人物的感染、紅色精神的弘揚,利用更加貼近當地大學生實際情況的紅色文化,指導大學生的行為、涵養大學生的人格、化解大學生的矛盾,進而增強大學生的情感歸宿,使之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種價值觀念對于自身成長成才成功的重要性。
3、增進價值認同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必須讓紅色文化走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們的價值認同。要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大學生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與大學生的學習、就業、交際、情感等方面的需要銜接起來,不斷擴充紅色教育的覆蓋面,讓大學生能夠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進而增進價值認同。
1、完善教學體系
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之中,課堂這一重要的渠道和陣地不可忽視。高校要站在為國家培育政治上更加過硬的接班人的高度,在大學生的教學體系中設置適應本校校情的紅色文化課程教育。一方面,可將紅色文化設置為獨立的課程,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之中,要求廣大學生必修這一課程;另一方面,可在歷史學、大學語文、美學、音樂學等課程中獨立設置相應的紅色文化章節,促使紅色文化融入到人文類課程之中,使大學生在修讀這些課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發揮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渲染和激勵作用。
2、豐富教學形式
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教學形式的創新和豐富。在應用傳統的口授教學的基礎之上,還應探索更為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廣大學生更為直觀、更加深入的感受紅色文化的無窮魅力和無限價值。在傳統的課堂上,要注重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播放、展示紅色題材的圖片、影視劇、動漫作品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圍繞某一紅色故事進行主題發言,讓廣大學生在思考、梳理和表述的過程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印象;帶領大學生前往周邊的革命紀念園、烈士陵園、博物館等紅色文化基地,邀請相關人士在現場開展更加生動的教學,讓大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內涵;此外,還可充分運用網絡手段,在網絡上開展一對多或多對一的互動式教學,使紅色文化更具有時代色彩而更受廣大學生歡迎。
3、充實教學內容
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把紅色文化與當前時代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傳授過程中,要結合新時代的時代背景以及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對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行有側重的闡釋和推介。尤其在依法治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產業轉型等熱門和重要話題的傳授過程中,要依照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紅色文化的角度進行解讀。如此,讓廣大學生深刻了解到紅色文化與當前時代各項事業的關聯性,進而改變紅色文化留給大學生的“不實用”印象,讓大學生在對當下的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的看法中,尋找到“紅色元素”,增進價值認同。通過結合時代背景不斷地充實教學內容,使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起來。
1、溝通實踐拓展宣傳廣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而逐漸形成起來的價值觀念,它并非絕對排斥其他的價值觀念。在這種情況下,則應暢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其他價值觀念的溝通渠道,而紅色文化可在此中起到良好的融合與促進作用,能夠在主流價值觀念與非主流價值觀念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和方式。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價值溝通與實踐中的糅合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推廣,使廣大學生在不同價值觀念的辨別與取舍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進而主動踐行。
2、勞動實踐增進理解深度
作為連接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重要紐帶,勞動不僅是實踐活動,更是大學生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環節。勞動文化是德育與體育交匯的結晶,是一種精神成果集合。而在當下的大學教育中,大學生接受理論教育和實訓教育較多,而勞動鍛煉非常少,勞動文化較為缺失,不利于大學生品德涵養的完善。紅色文化中包含有艱苦奮斗、勞動創造美等大量正能量元素。為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大力推進勞動文化教育。例如,在革命老區建立大學生勞動實踐基地,鍛煉大學生的勞動品格;在校園里設立若干勞動包干區,讓大學生深刻體會革命前輩的工作作風。通過借用紅色文化中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不斷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深度。
3、社會實踐增強踐行力度
社會實踐可讓大學生更深入了解社會,使其思想觀念與社會環境進行深入交流。評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成效如何,關鍵指標還得看大學生的現實表現,從這一角度上說,社會實踐也是檢驗大學生思想觀念的重要標尺。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鍛煉人、改造人、檢驗人和服務人的作用,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觀念的進一步優化。要重視社會實踐環節的合理設置,創設更真實的實踐情境、搭建更豐富的實踐平臺,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專業所學,前往革命老區開展社會調查、支教、支醫、支農、扶貧等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領悟紅色文化、服務革命地區發展,以社會實踐的有效方式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力度。
[1]袁霞,王愛華.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3(11).
[2]常沛.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