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緣/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化。作為社會組成中的兩個重要部分,文化與政治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項,書法在中國歷史上扮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對此問題,既有研究已有所關注,但仍有較大不足。本文擬通過考察書法與政治的關系,來研討書法在魏晉隋唐時期國家治理與整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魏晉時期,新書體悄然興盛,人們對于書“法”的理解取得突破。“信黃唐之遺跡,為六藝之范先,籀篆蓋其子孫,隸草乃其曾玄。”①魏晉時期草、行、楷書得到土族階層認可,是新書風形成的信號。“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課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②漢朝時新書體不在課吏之列,西晉時“勖領秘書監,立書博士,置子弟教習,以鐘、胡為法。”③行書,楷書也成為“傳秘書,教小學”④的書體;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在書法理念上,展現出“人的自覺”的藝術表達傾向。
新書風濫觴于漢魏時期。至于西晉,人們日常書寫的是新體的楷、行、草書,公文碑志則沿用舊體的篆、隸書,新體舊體平分秋色。南方東吳的書家都擅長舊體,例如皇象就是章草大家。他不同于鐘繇之立足于順應潮流的楷、行二體,但對于繼承和發揚傳統,傳遞漢代張芝之章草發揮重要作用。皇象和鐘繇構成了傳統與創新的兩極,對東晉和南北朝的書法發展給以積極的影響。⑤
永嘉之亂后衣冠南渡,新書風伴隨士族南遷而至江南。東晉初年的書風尚未成熟,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書家們將新體書法發展到了新階段,使得新體書成為主流。此時,南北書風形成“今妍”與“古質”⑥并立。南北朝時期,南北并立依然存在。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梁朝書家王褒入關以及隋文帝統一南北方,新書風的中心隨之北移。南朝的今書在全國范圍建立主導地位。
魏晉時期,政治對書法藝術的內在演變及傳播之影響不僅限于此。宗白華曾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⑦魏晉時期山河破碎,政治動蕩,在社會的不穩定與政治的約束力相對松弛的雙重條件下產生了魏晉玄學,對人生的再思考激發了書家的藝術創造力,將個人的所思所想所感體現在書法上,形成新的書法觀念。
隋朝的書法藝術以楷書為主,承前啟后,逮及唐朝,則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初唐時期以楷書、行書為主。代表書家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⑧。中唐時期呈現出真、草、篆、隸、行爭相競技的欣欣向榮的雍容景象。就隸書而言,有梁界卿、郭謙光、呂向等書家,一改唐初隸書頻現楷法的弊病,法度嚴謹,最終融匯成獨具一格的唐隸。就楷、行書而言,有徐浩、顏真卿等書家,“怒貌抉石,渴驥奔泉”⑨,不同于初唐及盛唐以二王為主的遒媚妍麗,以雄強之姿博得一席之地。就篆書而言,李陽冰、史惟則、鞭令問影響深遠。晚唐書法以“體勢勁媚,自成一家”⑩的柳公權為首。此時書風已由肥健方正日趨瘦勁,書壇也漸呈凋敝之象。
政治對書法發展之影響不僅限于環境背景一項。譬如,東晉時期門閥政治對權力與文化等形成壟斷,“博哉四庾,茂矣六郄,三謝之盛,八王之奇”。?因此,當時許多書家都出身望族。南朝統治者吸取東晉教訓,轉而把權力更多的交給寒門庶族。王儉曾感嘆“我雖有大位,權寄豈及茹公邪”?,這也是南朝出現寒門書家的原因。初唐時期唐太宗推崇二王,因此初唐年間研習王字遂成風尚。武則天與褚遂良素有齟齬。因此,時人對于褚遂良的書法多有貶語。唐玄宗喜歡隸書的寬博,使得中唐時期的書法無論書體普遍呈現出雄厚的風格。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書法藝術逐漸傳播至少數民族及邊疆地區。鮮卑族的北魏政權實施漢化改革后,多任用善于書法的漢族士族文人書寫詔令。例如崔氏父子就被拓跋氏召來司事誥令。“玄伯自非朝廷文誥,四方書撇,初不染翰,故世無遺文。尤善革隸、行押之書,為世模楷。”?“天興中,給事秘書,轉著作郎。太祖以其工書,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嚴頗峻,官省左右多以微過得罪,莫不逃隱,避目下之變,浩獨恭勤不息,或終日不歸。太祖知之,輒命賜以御。”?隨著漢化的深入,“太和中,充州人沈法會能隸書,世宗(宣武帝)之在東宮,敕法會侍書。”?這體現出伴隨北魏漢化程度加強,書法藝術的傳習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北魏后期,由于南朝士人北遷與北魏完成漢化,南朝新書風迅速風靡北朝,北魏的書風逐漸向南朝靠攏。這可視為鮮卑族的書法藝術的逐步漢化。
除此之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涌現出不少書法家。譬如,南朝劉宋時的沮渠京生,西域匈奴人,官封安陽侯。一生翻譯經文多部,世稱“經生體”。?據《佩文齋書畫諧》及《昌平州志》記載:“不空,西域人也”,曾奉詔書。其書法造詣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的代表,上述幾則事例體現出唐時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區對于中原書法藝術的自覺,表明少數民族及邊疆地區的書法藝術養成,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東漢末年,由于戰亂頻仍,舊有的選官制度無法滿足現實需求,急需建立起新型制度。公元221年,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中正官一般由本籍在中央任職的官員兼任,由其評定“九品”。?作為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由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客觀情況,士族的家庭教育不以培養才智為重點,書法、醫學等技藝的傳授則更為廣泛。其中,書法的優劣更成為個人才學的重要標志。在這種情況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許多士族,書家輩出。如王羲之出身瑯琊王氏,歷任要職,世稱“王右軍”;鎮東將軍衛瓘出身河東衛氏;北魏開國功臣崔玄伯官至白馬郡公,出身清河崔氏。
及至唐代,在科舉考試中,“其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明法,有書,有算”?,其中書科的考試內容就與書法掛鉤。“大凡參加考試不論出自京都兩監的生徒,抑或由州府舉選的鄉貢,一般先口試,然后筆試《說文》六帖,《字林》四帖。懂得訓詁兼能雜體書法者為及第。”?通過作為選官制度的科舉制度并不等同于獲得官職,還需經過吏部“凡擇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實”?的銓敘,其中以“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證;三曰書,楷法道美;四曰判,文理優長”?的“四才”為主。所謂的“書”就是書法,和“判”一道,是“四才”考察的重點。
科舉制度與四才制度的推行極大地刺激了唐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對于此一特點,后人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宋人馬永卿《嫩真子》便評論稱:“唐人字畫,見于經幢碑刻文字者,其楷法往往多造精妙,非今人所能及。蓋唐世以此取士,而吏部以此為選官之法,故世競學之,遂至于妙。”?馬氏進士出身,從學劉安世二十余載,頗有學識。馬氏之外,趙彥衛在所著《云麓漫鈔》中,亦指出:“唐人書皆有楷法,今得唐碑,雖無書人姓名,往往可觀。說者以為唐以書判試選人,故人競學書,理或然也”。?趙氏為宋宗室,同為進士出身。史載其論著頗長于考據,所論當更具深度及可靠性。
由此可見,在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在官員的錄取及銓敘的過程中,書法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一地位又推動書法藝術本身取得重大發展,相互促進,意義非凡。
以專題看歷史,多半會將書法史與政治史相割裂開來,而文化其實深受政治影響,又會反作用于政治。因此,本文將文化與政治作為整體,研討魏晉隋唐時期政治如何影響書法的演變與發展以及書法如何推進國家的治理與整合。
就魏晉隋唐這一歷史時期而言,我們可以看到,政治環境與統治者的偏好會影響書法書風及流派;書法的演變過程體現出少數民族及邊疆地區文化認同感的增強;通過影響國家選官用人,書法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頗為重要的作用。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時至今日,書法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覷。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值得傳承和發揚。書法藝術能團結中華民族,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樹立。書法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深遠持久,能夠陶冶情操、立德固本。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該研究雖然著眼于古代,卻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衛恒:《四體書勢》.
②趙壹:《非草書》.
③房玄齡:《晉書·荀勖傳》,轉引自黃永年.黃永年文史論文集(第四冊)·文史論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5:202.
④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A].喬志強.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183.
⑤朱天曙.書畫篆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19.
⑥“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虞龢.論書表[A].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50.
⑦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研究(總第125期)·魏晉書法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2.
⑧張懷瓘:《書斷》李嗣真:《書品》.
⑨司空圖:《書屏記》.
⑩趙瑩:《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柳公權傳》.
?竇臮:《述書賦上》.
?司馬光:《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三年》.
?魏收:《魏書·崔玄伯傳》.
?魏收:《魏書·崔浩傳》.
?魏收:《魏書·江式傳》.
?陳云華,史曉明.新疆古代書法史[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3:11.
?文捷.北大24堂國學課[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156.
?杜佑:《通典·選舉三》.
?楊軍.跬步集——楊軍書學論文集[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42.
?趙瑩:《舊唐書》卷四十三《職官志》.
?宋祁、歐陽修:《新唐書·選舉志下》.
?孫文光.中國歷代筆記選粹(中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862.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