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騰
(賀州學院設計學院 廣西 賀州 542800)
現今倡導環境保護,為了更好地踐行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理念,在城市的環藝設計中也應該注意美學的應用,追求藝術與生存的融合,環境藝術的理念滲透于人們的生活中,影響著人們的居住環境、生活質量等等,突破傳統藝術設計的舒服,在新理念的踐行下,在環藝設計中關注美學,利用美學,關注城市中環境藝術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關系,滿足人們在擁有高質量的生活的同時也能追求審美藝術。
隨著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進一步發展,環境藝術的一些優秀的作品也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是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出現了一些破壞環境的現象,在城市中,很多城市居民不注重保護環境,這對城市的環境藝術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進一步完善城市環境的藝術設計,為了更好地實現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美感,需要進一步提高公民對環藝設計的保護意識,強化保護環藝設計藝術品的觀念。在這一過程中,上級政府應該發揮好領導帶頭作用,以身作則,自己樹立對城市環境藝術的保護意識,自覺遵守相關的規定,自己不破壞環境,對城市環境的破壞者加大處罰力度,從而提高城市環境的美感。
比如說,在《筆記法》中,荊浩明確地指出環境藝術設計要結合自然山水,而不應該隨意剪裁,“景”就應該契合城市的審美特質,從自然出發,一環境藝術的自然為出發點,體現自然環境的真正的內在靈魂和神韻。與此同時,設計者更應該注重環境的變化,將環境藝術設計與變化相結合,適應環境的變換。當然,在這過程中缺少不了公民對環境的保護,政府應該通過講座宣傳等方式,擴大保護環境的范圍,使更多的公民能了解保護環境,了解環藝設計的美感的重要性,加強對城市環境的保護。
創建美麗和諧的城市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要求設計者不僅是關注城市的表面層次,能夠看得到的城市景觀,更應該關注城市環境與人們生活質量的關系,考慮城市與社會的相互影響。因此在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中,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原則,優化環境,協調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更重要的是關注城市的文化與地域特點,結合當地城市的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尊重文化和城市發展,在此基礎上對城市的環境進行設計,只有在真正了解了當地城市環境之后,才能充分地展現環藝設計在城市中的美感,推動城市的穩定發展。
比如說在《存在與時間》中,作者就提出場所對于環藝設計的重要性,居住者在他所熟悉的環境下,對其所生存的環境會有一種熟悉感,會對環境充滿感情,而正是這種感情才是聯系城市與人類的紐帶,因此在城市環藝設計就要為公民的生存創造歸屬感。設計者要充分結合當地環境的歷史和文化,考慮城市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結合城市的生活習慣,熟悉當地文化習俗,最大限度地為公民創造一個適宜生活的環境,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可,為城市的建設性發展提供基礎。
城市環藝設計中應該盡可能地考慮到從多角度分析城市的形態,將城市環藝設計的審美感和居住功能融合到一起,實現環境與藝術的互相滲透。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創建一種功能性的而同時又具有審美性的城市景觀,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結合,實現人與環境藝術的和諧,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應該關注公民的生活,打破傳統環藝設計中以功利性為主的設計觀念,展現藝術在生活中的功能性。
比如說,在《藝術即經驗》中,杜威就認為審美是一種能夠讓人感到愉悅的一種感覺,根據這個就可以認為任何自身具有有意義的生產或者是感知行為,都是一種經驗性的藝術行為,而這種藝術就包括生活的環境和實用功能的結合,要想更好地實現這種功能,就需要設計者思考如何使城市公民的身心愉悅感,保持欣賞環境的審美心理,從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藝術給人造成的沉悶乏味的景觀。
總而言之,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觀念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政府應該加大公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同時設計者也要在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城市的文化與地域環境,將城市的環藝設計的審美和實用功能相結合,將美學設計運用到環藝設計中去,實現城市環境以及建筑的和諧統一,在現實城市環境設計中展現美術的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