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勝藍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是更好地學習英語的前提,也是提升學生人格魅力和其融入社會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決定了英語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效果。當前的高校英語專業教育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教會學生語言技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英語教學除了要傳授學生語言知識外,還要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全方位地提升自我,從而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之間必然會出現文化交流與共享的局面。因此,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放在英語專業教育的至高無上的位置是必須的。雖然我國高校教育改革推行已久,效果也比較顯著,但是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高校英語專業教育中的文化意識培養現狀堪憂。主要問題是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錯誤地認為英語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糾正學生的英語發音,有些教師還會采取地毯式轟炸的教學方式試圖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生硬地逼迫學生掌握所謂的英語聽力,強拉硬拽地把學生帶入一個另類的英語國度。
高校英語教育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單純的英語技能教學的局面,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的錯誤觀念。他們認為,一切的教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擁有能夠更好地駕馭英語的“文字能力”,在教學中語言練習、詞句拼寫、閱讀聽力永遠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他們不會花時間講解英語文化,不會做一些隱藏有文化知識的小游戲。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模式。很多學生從基礎教育開始就采取一種背單詞、聽聽力、做閱讀理解、練習寫作的學習模式。把英語與文化剝離開來進行學習。很多知識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已然逐漸失去了主動理解文化意識的能力。
語言的學習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進行,只有讓學生理解了文化,培養了他們的文化意識,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如在高校進行英語專業知識學習時,對于某一段英語聽力,學生可能不是很理解,但是如果掌握了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國度及時間等,站在當時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思索在當時那種制度下人們的渴望,那么也許在未聽到聽力之前就可以猜測大概的意思。
自教育改革以來,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完美人格、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的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宗旨。因此,高校英語專業教育必須以此為前提,在教育中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如果英語教育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掌握技能,那么國外文化的熏陶就會變成空白,這將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與高校教育的目的相違背,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單純的死知識,缺乏人文素養的熏染,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將會造成極大的不利,真正人格氣質的發散是心靈的展示,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其最好的載體。學習國外的名人事跡,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將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對學生人格的培養也是最直接的一個過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漸加深,文化融合也體現出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相互了解對方的語言文化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高校英語專業教育要始終保持著與社會同步的敏感性,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但是現實的教育卻恰恰相反,學生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學習詞語中,而對文化的了解卻不夠重視,其弊端將在學生就業入職后日益凸顯。例如在從事國際貿易相關工作時,如果學生只能用語言技能進行表面的業務溝通,而對對方國家的歷史文化一點都不明白,那么對方可能就會認為你是一個綜合素質不高的人,知識面太窄,見識不廣,以致影響了交易。
現代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活質量的理解。但是如果學生掌握更多不同的文化,那么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分,讓生活得到潤色。無論是在與同學、老師還是朋友、陌生人聊天交流的過程中,如果自己對別的國家的文化十分了解,那么在交流過程中就會給人知識面廣的感覺,人脈資源也會更加廣闊,話題素材多樣化,廣泛的涉獵過程就是一種生活質量的提升。它能夠給你的生活帶來更多愉悅,提升快樂的指數。
教育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配合,教師的“教”決定了學生的“學”。要想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需要教師“以身作則”,用深厚的文化底蘊去熏染學生。當今我國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師教學質量良莠不齊,一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都停留在應試教育這一層面上。這嚴重阻礙了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所以,首先要提高教師教學質量。高校在選拔英語專業教師時,可以增加情景劇創造力方面的考核方式,以給學生注入的文化意識作為考核的指標,從而提高英語專業教師的準入門檻。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多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教育。在單詞、語法、寫作、聽力等教學中多思考怎樣才能把一些與之相關的文化貫穿其中。教師多運用現代信息科技設備,盡可能給學生多展示一些國外的文化、人們的生活習慣、節日知識等。在平時,學校也可以多組織教師學習國外文化,提升教師的文化素質,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相信在高質量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逐步養成自主學習國外文化的習慣。
為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要選擇與之相應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師主動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需要探索出更為高效、適應現代教育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各種新形勢、新情境去演繹課堂。例如教學“The World Economic Outlook”這一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制作靈活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先去理解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挖掘國外的文化,然后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貿易商,在各國間進行經濟貿易,如在中國采購茶葉、陶瓷,從美國進口吉普車等。學生在貿易過程中還充當“導游”,向自己的商貿友人介紹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最后在課堂上舉辦與文化內容相關的小活動,由學生自己策劃、實踐,教師起指導作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并把大量的外國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去挖掘、去理解外國文化,最終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
在高校英語專業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其重要的使命是挖掘能夠反映該國文化意義的內容,挖掘其文化內涵。在整個詞語、聽力、閱讀、寫作等環節教學過程中都可以挖掘文化內涵,將其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例如教學“American Economy”這一知識內容時,要挖掘美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可以從前殖民時期、殖民地時期、新的國家、成長與擴展、19世紀60年代的重建、黃金年代、咆哮的二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戰時管理、戰后經濟、新經濟時代幾個階段去剖析美國的經濟發展;可以分組學習,讓學生分組討論美國經濟發展的狀況、過程、背景等,也可以針對某一時期進行專項演繹,反復傳授。在全面掌握了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后,學生就會在無形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會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無論是遇到一個單詞,還是一篇閱讀材料,學生都能夠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去學習,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
文化需要在交流中才能相互滲透,但是現代高校英語專業教育卻忽視了文化交流這一重要內容,極少的文化交流使得學生只能閉門造車、故步自封。其實在高校英語專業教育過程中,學校可以定時或不定時地邀請一些國外的名人、平民以原始的姿態進行文化的演講,他們通過口述或演繹,把外國文化表現得活靈活現。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探索外國文化的欲望,促進學生以新的視角去審視世界、觀察世界,讓學生的眼界更寬。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文化英語角”,由優秀的教師帶領學生去認識外國文化,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由教師去講解外國文化,讓學生傾聽、交流,學生之間也可以共同探討、研究。在平時的英語檢測中穿插一些文化內容對學生進行考查,讓學生真正把這些文化內容重視起來。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加強文化交流,讓學生能多方面去接觸外國文化。領悟到外國文化不同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這樣一個鍛煉過程中養成對外國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文化是語言學習的宗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高校英語專業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英語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喚醒學生對文化意識學習的神經,讓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外國文化,不斷提升自我。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學會用學習文化的態度去看待生活、看待社會;使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真正成長為一名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建設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