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馨儀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260)
色彩的呈現是一種物理現象,是由光刺激眼睛而產生的一種感覺,色彩學中把顏色中的紅、黃、藍稱之為三原色。在三種基本顏色中加入不同色彩元素會得到另一種顏色,不同顏色的搭配都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對教師來說,如何教會學生合理搭配色彩,并提高對色彩的敏感度,是繪畫色彩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在高職繪畫教學對色彩元素的運用中,高職學生對色彩元素的理論認識十分重要。色彩在人類視野中是最真實與自然的反映,它是光透過眼睛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光對于色彩元素的變化十分重要,光線的明暗會引發色彩色調、明暗的變化。在色彩元素的分類中,色彩分為有彩色和無彩色兩大類。有彩色主要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無彩色主要為黑、白、灰三色。有彩色具備光譜上的某種或某些色相,又統稱之為彩調。而在無彩色中,因只有黑、白、灰三色,無彩色的主要特點便是有明暗之分。有彩色的表現比較多樣,一般在色彩學中用三組特定值來確定。分別是彩調、明度和色強。彩調是色彩的色相,主要表現在色彩的變化。明度是色彩的明暗,是色彩飽和度的主要體現。色強主要為色彩的強弱,這三組定值同時也稱為色彩的三大屬性。明度和色相合并為二線的色狀態,稱為色調,在色調中又分為冷色調、暖色調和中色調。在學生對色彩元素的初步實踐認識中,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去捕捉生活中的色彩,然后讓學生對色彩的明暗及飽和程度進行細微區分。色彩元素理論是繪畫色彩的基本認知基礎,通過對色彩元素理論知識的基本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繪畫創作中更好地表達色彩基調,通過對色彩基調的控制,能讓學生在創作中更深入地表達創意和繪畫情緒,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觀感和創造力。
在創作的過程中,有彩色的運用決定著作品基礎情感,色相、明度、飽和度又是構成豐富色彩的基礎。色相是色彩的相貌稱謂,也可稱為色彩簡稱。色相作為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區別各種不同色彩的最重要的標準。色相是除黑、白、灰以外所有顏色共同的屬性,色相主要由間色、原色和復色構成,繪畫教學中學生是否能準確恰當地選擇顏色,與對色相的理解息息相關。明度指顏色的明暗程度,色調相同,亮度可能不同。一幅作品中明度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感情基調。飽和度是由顏色組成和脫色成分的比例決定的。顏色含量越高,飽和度越高;消光成分越大,飽和度越小。在色彩元素中,純色是高度飽和的,如亮紅色和亮綠色。與白色、灰色或其他顏色混合后會得到較高飽和度的顏色。完全不飽和的顏色不具有色調,如黑色和白色之間的灰色。色彩與色彩的搭配相輔相成,初期學生對色彩元素構成的理解,會決定學生所使用的色彩組合形式在作品中的表達效果,學生對色彩元素更深刻透徹的理解,有助于使其創作的作品更加明亮生動。
高職教育在繪畫色彩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導致教學成效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多高職院校中對繪畫色彩的教學方法固定單一,教學內容固化沒有靈活性,對于十年二十年前的繪畫技巧依舊照本宣科,繪畫教學枯燥無味,使學生對色彩和繪畫喪失興趣,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只能在課堂被動地接受生澀難懂的色彩知識,而學生對繪畫的興趣越低,對色彩的敏感度就會越低。現在許多高職院校繪畫教學的方法單一固化,十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如果學生對色彩繪畫沒有興趣,那之后對更高層級色彩個體的探索及對主觀色彩內涵的挖掘與再創作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許多高職院校對繪畫等藝術不夠重視,繪畫教學常常被看作“無用”的學科,色彩元素在繪畫教學中的應用更是少之又少。教學內容不重視客觀情況使許多學生對色彩的運用十分呆板,使得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只是機械地進行模仿,卻很少投入精力去思考如何進行色彩搭配。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藝術培養充滿了功利性,對于美術和音樂仍停留在 “過級拿證”的思維里,這對提升孩子的藝術素養沒有太大助益。孩子最初對色彩的感知與好奇是從涂鴉開始的,孩子通過對不同色彩的搭配繪制出一幅幅涂鴉,但如今,這樣最初始的色彩啟蒙越來越少,孩子們被送進一家家繪畫補習班,每天循規蹈矩地畫著雞蛋或蘋果,在枯燥乏味的重復循環中孩子最原始的藝術好奇和感知被扼殺在搖籃中。由于學生從小缺乏色彩培養,對色彩的感知薄弱。缺乏對色彩的有效認識,到了高職院校,這些主觀方面的缺乏,更加大了教學的難度,使色彩元素在繪畫教學中很難得到運用。
對于單一固化的教學方法,筆者將分別從理論基礎生動化、課時訓練效率化、輔助工具信息化和色彩整體的藝術把控四個方面說明如何改善課堂,提升學生對繪畫色彩的興趣。在學生學習色彩元素運用的過程中,理論基礎往往是最為枯燥的一環,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理清理論與藝術創作的相關性。在講授理論基礎的同時普及生活中有關色系分配、色彩明艷對比的知識,引導學生用藝術的眼光對生活中的客觀對象進行觀察與感知,并讓學生在課堂中講述出來,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課時訓練效率化主要是在課余為學生布置一些生動有趣的色彩辨析訓練,強化學生對色彩的辨析能力。藝術源于生活,通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色彩進行觀察,讓學生領悟生活中常用物品的色彩搭配,用生活中的色彩文化去提高學生的色彩素養。當學生一次次發現生活中別人未曾發現的色彩的美時,學生會產生對色彩辨析的成就感和自信,這樣有助于學生繪畫技巧的提升。在教學越來越講究信息化的今天,對于多媒體等輔助工具的運用自然必不可少,在高職的繪畫色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給學生展示大量的色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認識和觀察更多的色彩變化,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色彩的了解,同時又能減輕教師負擔。如在進行色彩的辨析教學時,教學重點在于對各種相似顏色的辨認,而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帶各色顏料,如今通過多媒體技術便可把各色圖片投影在屏幕上,課堂的擴展性便有了質的提升。最后學生對色彩整體的把控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要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對學生作品的色彩整體布局進行重點指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處理繪畫設計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明白物象表現的實際深度,使學生勾勒的顏色具備創造性與視覺沖擊力。有一次在筆者講到色彩元素辨析這一節時,由于太多學生反映太深奧難理解,于是筆者便用電腦把知識點做成知識樹圖,然后將生活實例用卡通形式進行表達,讓學生自主搶答色彩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為學生發放色彩卡片,每張卡片上寫著理論知識點,學生湊齊所有卡片就會有小禮品。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興致高漲,許多學生都說從沒覺得色彩原來這么有趣,當把身邊所有可觸及的東西與所學知識相聯系時,學生便會去主動吸收這些知識。當對所學有了興趣,藝術色彩感悟能力的提升自然就水到渠成。
孩子從小受到的藝術培養不足,色彩基礎薄弱的問題不僅存在于美術繪畫方面,在音樂和抽象藝術方面都存在這種情況,如今的教育體制下孩子很難得到科學合理的藝術培養。在后天的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學會欣賞以彌補早期留下的色彩缺陷,讓學生在觀察欣賞過程中提高藝術造詣。如在欣賞自然風光時,把自然看作一體,如湖水、森林、平原、小溪、云,甚至遠方的炊煙、棲息在枝頭的小鳥。要調動多種感官,不能只依賴眼睛,有時還要用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在靜與動中達到平衡。只有從最初級的欣賞美開始,學生才能在美的初步辨識中辨析色彩。這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需要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針對不同情況使用不同方案,只有在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加大對繪畫色彩的重視程度,學生的藝術創造造詣才會有質的飛躍。
總之,在繪畫教學中,色彩元素占了不小的比例,色彩元素相當重要。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本著真實性、科學性、單一性的原則,恰當地將各類色彩元素融入繪畫教學中,既要讓色彩元素為繪畫教學服務,提升教學的效果,也要避免繪畫教學完全成為色彩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