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守鑫
我國玉雕藝術源遠流長。在封建專制時期,玉雕一直作為上流社會藝術的典型代表,為封建地主階級所壟斷;到了近代社會,玉雕開始融入民間,以達官顯貴、外國洋行及資本家為主要消費群體;在現代社會,玉雕面向社會各個階層,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高端藝術品。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玉雕文化,需要從非遺保護的角度分析玉雕的傳承發展方向。
1.玉雕設計制作人才匱乏
當前技藝較好的玉雕藝術傳承人幾乎都已高齡,玉雕工藝的學習過程非常辛苦,現代的青年藝人難以堅持。而玉雕藝人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磨礪更加需要時間的積淀,中青年傳承者大部分在其領域達到一定高度后很難有提升空間,而且對其他領域知識儲備不足,使工藝美術玉雕創作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玉雕行業存在后繼無人的現象,尤其制作人才匱乏。
2.玉雕產業過度注重原料而輕視工藝
從有關數據可以了解到,近年來的玉料漲價較快,這是由于消費者的追捧、商家的炒作和珍貴玉料的稀缺。玉料的開采方式也由傳統的人工尋找變為機械挖掘,一些玉料產地因為過度開采,現已很難再找到優良的玉料了。人們重視產業原料,玉雕工藝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
3.玉雕產業監督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自上世紀末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并起到決定性作用。目前全國范圍內投入玉器行業的玉雕從業者已達到了幾十萬人。玉器行業的發展,吸引了各方資本投入,使玉器市場出現了許多亂象。許多玉雕藝術品通過價格炒作,已經基本背離了玉雕本身的價值。此外玉雕作品也存在著抄襲、模仿的行為,造成嚴重的侵權現象。
1.注重人才培養
優化非遺項目的傳承機制,可以開展師徒傳承和社會傳承兩種模式。進行人才引進,把玉雕工藝大師邀請集中起來,國家文化相關部門直接管理,保障其生活和工作環境,制作工藝存檔記錄,并負責培養傳承人。建立從業人員考評機制,通過政府以及相關玉雕文化協會,定期考核新進人才的技藝熟練度、文化認知度、創新思維理念,挑選各式能力偏向型人才。設立專業院校,開設玉雕專業,建立完整的培訓系統,并且組織相關大師編寫玉雕工藝、玉雕美學等理論類的著作,為技術院校開展相關專業提供理論依據。
2.創新玉雕工藝技術
當前,傳統玉雕已經僵化為教條式的工藝,已經很少有人再注重工藝的創新性,不注重構圖與意境,靠玉料本身的價值和所耗費的工時提升玉雕作品的價值,忽略了藝術本身的價值,玉雕作品重材料,少有文化內涵深厚和意境深遠的作品。為改變此現狀,我們得使玉雕原料多樣化,因材施藝,突破資源稀缺的瓶頸,挖掘新型玉料以開拓創作空間。其次,提高傳統玉雕創作人員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玉雕作品的藝術性取決于玉雕藝人本身的藝術高度,玉雕藝人如果藝術修養和審美高度不夠,便很難創作出意境深遠、帶有文人氣息的玉雕作品。
3.健全玉雕產業的監督管理機制
針對玉器行業市場上玉石原料價格惡意炒作的情況,政府應組織玉器行業相關人員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強化從業者對玉雕的保護意識。政府及有關單位對相關保護法律進行詳細、具體的解釋與補充,以保證落到實處,并盡快建立強力高效的監管部門,盡快建立、健全相應的知識產權制度和一些強制性保護措施,明確各項目知識產權主體、客體及內容,對包括玉雕在內的民間傳統工藝、絕技的保密等資源提出限制,保障傳承人權利,開展非遺項目所處環境的科學評估,建立多向性保護途徑,根據情況設置出一套科學規范的標準。與此同時,加大對玉雕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保證項目經費充足是推動玉雕產業發展的關鍵。
總之,傳統玉雕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民間工藝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傳統玉雕藝術的傳承,體現著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對豐富我國的社會文化底蘊內涵、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