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施儀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客家方言中的“嫲”和“妹”作為區別于其他方言地區的獨特性用詞,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率高且日常的人稱稱謂。不同于我們在傳統意義上理解的那樣,它們在各自特定的客家語義生活環境下有著顯著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則彰顯了客家地區別樣的文化風情和豐厚的文化內涵。下文將圍繞“嫲”和“妹”在客家地區日常使用的方法及其蘊含的含義分別進行簡要闡述。
客家方言中的“嫲”(讀作má),本指雌性動物,由于客家人習慣用人名和動物名表示性別,“嫲”漸漸具有性別標記的色彩,用在各種指稱女性的詞上。人們常將“嫲”放在被表示事物名稱的后尾。將“嫲”加在動物詞尾,表示其為雌性;加在人名詞尾,則表示為女性。在不同事物類別之后的“嫲”,與之對應有不同的用法。
“嫲”加在名詞性語素后構成了名詞。如客家話中將母豬稱為“豬嫲”,“牛嫲”“雞嫲”“鴨嫲”則表示母牛、母雞和母鴨。當“嫲”表示人的稱謂時,有幾種特殊用法。“嫲”附著于女性的人名之后,表示其昵稱“嫲”還常與“阿”(“阿”附著于人名之前)一同表示親昵的稱謂。如“阿芳嫲”“阿紅嫲”。與“嫲”對應,客家人稱呼男性則用“牯”,如“阿明牯”。
當“嫲”作為普通名詞性語素的后綴時,則表示一般事物的名稱。這時的“嫲”往往增加了“粗、大”的附加意義。由于“嫲”對應的是母性,因而引申出“粗大”的附加義。例如:“勺嫲(大水瓢)、刀嫲(大菜刀)、索嫲(粗繩)”等。但客家日常生活用語中也有用“嫲”表達不帶附加意義的詞匯的,如“嘴嫲(嘴巴)、舌嫲(舌頭)”等。以及一些客家人日常習慣稱呼的物都常涉及“嫲”。如“豬嫲菜”(番薯葉)等。
“嫲”在充當稱謂的使用過程中也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古時候人們對行為不符合社會倫理規范的女性均用“嫲”來指稱。如人們常用“老舉嫲”來稱呼妓女,用“懶尸嫲”批評懶婦,用“癲嫲”稱呼瘋婆子等。將“嫲”附著在形容詞和形容詞性語素后,構造出了各種意義和感情色彩不同的女性稱呼,而這類女性稱呼往往帶有一定貶義。
由于“嫲”本身帶有一定針對女性的性別標記,在使用時通常與客家方言中的另外一個帶有針對男性性別標記的字——“公”一同出現使用。如前面我們提到的雌性動物“雞嫲”“鴨嫲”“蝦嫲”,若稱為雄性時則為“雞公”“鴨公”“蝦公”。而對一些物體的稱呼相對于“嫲”也用“公”來表示,如“碗公”“鼻公”等。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客家方言中許多事物都有極強的性別取向的區分。
“妹” 作為客家話中的常用詞在今天仍保留著古代的一些用法。在客家話里,“妹”的性別界定還未完全被女性占據,有時候男性也可用“妹”指稱,如“阿妹”。
“阿妹”是客家人對晚輩常用的昵稱,無論男女,小時候都被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親切地喚做“阿妹”,即便長大成人,他們依舊會用“阿妹”來稱呼孩子。“阿妹”也用于情侶間男子對女子的愛稱,與“阿哥”相對,表現出客家男子對女子的愛慕,在客家山歌里尤其常見。
在用法方面,“妹”和“嫲”大致相同。人們用“阿”和“嫲”可組成對對象親昵的稱謂,如上文的“阿紅嫲”和“阿芳嫲”。“妹”則常和“阿”一起構成特定稱謂,如“阿紅妹”“阿芳妹”等。相比直呼其名,“妹”和“嫲”顯得更加親昵。但在用二字進行稱呼時,感情色彩有所差別。“妹”因本身親近平和的感情因素,適用于長輩對晚輩或平輩之間。“嫲”則不同,若非使用于親近之人,往往顯得不禮貌。比如,同樣是哭泣著的女孩,客家方言里可稱呼為“叫吱妹”也可以是“叫吱嫲”,不同的是前者的稱呼飽含關切和憐愛之情,后者卻透露著嘲笑之感,這與“嫲”字本身帶有的貶義有關。
“妹”表達的含義還有許多。“妹”可指女兒,如“妹欸”。也指“妹妹”,如“細阿妹”“老妹”;還可指年輕女性,如“細妹”“靚妹”等。盡管都指女性,“妹誒”和“細妹”還是有所區別。前者有“女性”之意,如人們經常會說生了個“妹誒”,意思是生了個女嬰,因此“妹誒”程度上更強調性別。后者一般用于對兒童、年輕女孩子的稱呼,強調年齡。此外,客家還有“花囤妹”“駁腳妹”“等郎妹”等一些特殊女性稱呼,這三者都是對不同女性的指稱,而在現如今的社會已經不常見了。
客家方言中,不論是“嫲”還是“妹”,其獨具一格的特殊用法以及豐富的文化意蘊和內涵,都向我們展示了客家地區別具特色的文化習俗和文化內涵。除“嫲”和“妹”之外,仍舊有許多有價值的客家方言文化現象等待我們研究和發現,我們都該懷著一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探索發現更多其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