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孫功俊
春風還沒剪出柳絮,父親就開始篩選谷種了。
黃燦燦的種子,全都嬰兒似的躺著。
父親撫摸谷種,就像是在撫摸自家的孩子,滿臉微笑。
竹篩一張一揚,那些劣質的谷粒紛紛落下。父親熟知農業的秘訣。他說:“不是所有的谷都能播種,不是所有的種都能發芽!”
春光里,父親的影子和谷種緊緊貼在一起。于是,養精蓄銳的谷種整裝待發。
跟著積雪融化的聲音上路。
跟著犁鏵嚓嚓的聲音上路。
我的父親,伸出的雙手不曾停歇,農業的畫冊在面前展開。
父親在春天選下一個希望,日子就有了喜悅和芬芳。
怎樣才能完成,貼緊熱身子的那種靠近
怎樣才能完成,那種對土地的真實承諾
在名叫故鄉的那片土地上,在四月的鄉間,唯一只能看見,那些還沒來得及定義的情節,小鳥一樣,在沒有主張的田間地角棲落。
親近故鄉,親近農業。
我彎腰播種的姿勢,已經不再優美;那些曾經歌頌千年的詩篇,已經不再優美。
而離家外出的兄弟們,依舊思鄉在同一個夜晚。伸出去的雙手,既然沒有握住什么也就忘記了收回。
四月,回故鄉播種。當我再一次把手伸進生疏的農事,卻倍感泥土還是那么的親切和溫暖。
家門前的那條小河還在,河邊的那一排柳樹還在,我丟進的那些石子也還在。
不在的是我的童年。
不在的是我釣的那些魚兒。
不在的還有那像嘆息一樣的歲月……
那條小河,已經越來越老。河邊那一排柳樹,一直在陪它一起變老。
只有天空懸掛的那一輪明月,至今仍像個長不大的孩童。走路的時候,經常還會掉進河水里。
民歌土生土長,在浸透民族情感的土地上。
鄉鎮古樸的風情,農家簡易的工藝品,陌上采桑的倩影,壟上躬耕的身姿,都是民歌的營養。
民歌,不同于傳統的戲劇,不同于通俗的流行歌曲。
深入民間,深入二十四個節氣,就有許多本質的東西,濃濃的,米酒一樣,令你不飲自醉。
學會用靈魂歌唱勞動,這時你就進入了民歌的境界。
深入生活,深入民間,到春天的田野上。
行走在田壟和溪畔,你會看到民歌一路生長,為普通百姓擊節而歌,在早春的天空,把陽光擦亮。
蹲在墻的角落里,身影逐漸斑駁,諸多的陳年往事銹進了犁刃里。
所有的經過都有記憶,一張犁也不例外。
那些犁過的水田,銹進曾經的夢里;那些水田經過的春天,銹進遠處的風景;那些春天飛起的柳絲,銹進舊時的斑斕。
一切都已走遠。吆喝聲一聲比一聲模糊扶犁的人始終無法從時空中折返。
墻角里的一張犁,只能木然地看著自己銹跡斑斑。
斜陽下,村莊的疼,牢牢釘在頹圮的土墻上,猶如一塊銹跡斑駁的補丁。沉默。內斂。
空空的院落,空空的羊腸土路。連枝頭的巢都是空著的。那些聒噪的鳥兒,把村莊的最后一縷炊煙背走,卻再也沒有背回來。
廢棄的農具,隨意丟在一角。忙碌的汗水和五谷的香,被歲月淹沒,只留下一片空白讓我們在想象里嘆息。
一切都已遠去。寂寞的小村里,石頭與石頭互相依偎著,荒草和凄涼互相對視著,任憑秋風和寒露一步步逼近。
夜幕如約降臨,風嗚咽而過。
村莊顫抖著咳出的血,在蒼茫大地上,洇成濕漉漉的一片。
村莊飄出炊煙的白,挽著白河藍色的綢緞,守著垅埂村不松手。
河灣里,母親的雙肩撒滿牛蹄印子,她一肩耕耘詩歌,另一肩從田頭到灶頭,耕耘柴米油鹽,之后,從河里撈起一把一把水草,上面發光的青絲,泛起五顏六色的泡沫和白河水的白。
白河水日夜緩慢流淌,激起的瀲滟飛進城市瘋長的小草。悅耳的叮咚聲,仿佛又看見母親在河灣里彎下的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