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麗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亳州 236800)
當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不一樣的沖擊效果,同時,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也起到了一定的沖擊。對文化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更為廣闊的政治問題,但是這些多元化的問題也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能力以及整體智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當下的文化是一個交匯點,學生們對于思想道德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大。大學生在面對非常多元化的價值觀時,他們會短暫地迷失方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判斷之后,他們會選擇和自身價值觀相符的整體觀念。在辨別的過程當中也會出現一些混亂和錯位,這個過程給大學生的心理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會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
多元文化的時代來臨,在某種程度上拓展了大學生的思想范圍,使他們逐漸的走出象牙塔,了解社會當前的一些問題。積極的多元文化會促進大學生的發展,整體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革新性,但是多元文化是一把雙刃劍,需要大學生利用自身的選擇性和主體性來進行正確的選擇。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的過程當中,由于書中所存在的一些思想理論過于守舊和傳統,雖然在現實生活的實踐過程當中仍然具有正確性,但是會和多元文化當中的不良思想理念有所沖突,如果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大學生精神以及信仰會出現危機。一味地質疑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質疑的過程當中逐漸喪失了主導意識,在文化選擇上存在著迷惑。在學習思想政治政治課的過程當中,受到西方意識主流的很大影響,逐漸和國內的當下社會脫節,逐漸和當下的歷史形態出現了分歧,一直處于多元化的選擇狀態。
多元化社會在快速地向前發展,不同的社會群體具有獨特的文化特點,每一種獨特的價值取向,都會引起不同價值觀的沖擊。多元文化價值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也會出現著一定的消散,不好的文化將被取締,優秀的文化將會被傳揚。價值觀的層次越分越多,突顯了世界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漸走向真正的價值文化多元化。在社會當中最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多元介質共存,許多文化價值在共同發展的過程當中會出現摩擦,在選擇適合的價值觀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全體因素。有著那么一些學生喪失了對于善惡美丑的一個基本判斷力,在道德的認知上面已經陷入了無法解脫的困境,主要表現為道德選擇的迷茫。
對于多元文化來說,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為社會生活樹立多個價值標準,每一個文化都是人類文化的歷史沉淀,有著獨特的魅力。置身其中,對于價值選擇和價值比較的機會大大增多,減少了一個明顯的文化權威和價值評判標準,因此,當復雜的各種言論行為向學生們走近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缺少一種是非善惡的標準,使得他們在對于道德的評價以及道德的選擇上十分矛盾。當前,我們的學生既缺少對于世界文化的一個判斷以及認同,也缺少了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接納,還缺少了對于豐富文化資源選擇的能力,因此在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當中比較容易陷入到道德相對主義的深坑當中。我們對于多元文化導致出現的價值沖突給社會主體造成的一些影響效果,比較容易讓人們出現迷惘和困惑的心理,從而使得他們出現信仰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當中的思政教育可以通過自身的創造轉化和改革來有效地面對世界當中出現的挑戰。
對于多元文化的一個發展能夠使得高校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從一個封閉的狀態走向開放。在高校當中一致都是各種文化的聚集地,因此在高校當中的多元文化進行沖突的時候,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到老師或者是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以及行為上的選擇,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一個全新的改革
高校思政教育在開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堅守自身學科的主導性原則,在思想政治文化體系當中,會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思想價值觀。高校思政教育在展開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將基本路線的思想滲透在日常教學當中。基本路線的主要核心就是共有制度和按勞分配,整體內容的原則就是共有,所有的基本路線都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由社會主義制度所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對思想的大致方向進行確立,不可以隨意更改教材當中的理論性質。充分地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學習,對鄧小平理論進行充分的了解,構建比較清晰的思想觀念體系,推動自身對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堅持將集體主義作為發展的原則目標,在真正開展思想實踐的過程當中,落實以人民為主的發展理念。
多元文化的發展需要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發展條件,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當中,根據時代的發展趨勢,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擴充。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為了順應多元文化時代的發展潮流,需要加強文化包容性和兼容性。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當中,不能僅僅介紹其中一個理論體系當中的一個文化,這樣在對思想理論進行理解的過程當中就會過于片面,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過程當中,應該充分地理解內容當中的民族精神,在接受外來文化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吸收國外先進的德育思想經驗,摒棄思政教育在開展過程當中的一些陋習,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社會民族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最需要的發展動力就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穩定發展的源泉。
在現在的西方哲學當中,對話是一個含義深刻,使用極其頻繁的哲學范疇,在哲學的眼中,對話就是對話者雙方進行理解的一個過程,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人類和平共處的基本方式。在這里它被當中了一種道德教育模式,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德育方法。
對于思政方面的教育應當從對抗轉向當中的對話需求尊重主體意識,給予現在學生一種充分的理解,當前的學生不是一個被動的受體,他們有著自己的內在情感以及個性,這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以及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對于道德問題進行一個有效的分析和判斷,進而為他們提供一些可靠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