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琦/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近些年教育部對于高職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標準,要求其應當以學生當前的狀況作為基礎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展開培養,促使其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技能,同時也能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十分強調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優良的職業操守。因此其與思政課程的基本理念完全相同。因此在開展法律知識教學的時候,其中有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內容的講述,其不僅是我黨現階段十分重要的思想理念,同時也是工匠精神的充分體現。通過工匠精神的貫徹和滲透,對于中國智造以及生產力發展帶來相應的助力。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并非獨立存在,具有很強的融合性價值,為后期課程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1]。
工匠精神主要強調精神層面的培養,以此培養出一批德藝雙馨的綜合性人才。如果工匠自身思想價值觀念存在問題,亦或者職業態度不佳,其自然很難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全神貫注,一心一意,并對于未來發展和創新方面有所追求。立德樹人并非知識對學生的政治素養進行培養,其對于學生的技能以及精神層面的融合同樣十分重視。為此,教師應當將思政教學的任務內容和工匠精神的理念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們在進行知識學習的同時,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進而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社會工作。
工匠精神的最大價值便體現在從業者對于工作本身的堅持與認真,同時對于最終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不僅如此,工匠精神同樣還能體現出育人價值,不僅強調技能的傳授和創新,同時也對于道德品質的塑造予以充分重視。其將教學和育人有機結合在了一起,具備非常高的育人價值。除此之外,工匠精神也能體現出規范價值,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足夠的自覺性,嚴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高職的思政課程主要便是引導學生們成為一名優秀的綜合性人才,主要設計理想、道德、文化以及及利率。由此能夠看出,二者在價值觀層面同樣有著較強的融合性[2]。
現如今我們國家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在未來,我國經濟還需要朝更深層次進行提升。為此,無論是經濟的整體發展形式還是當前的產業結構,都需要產生一定的轉變,促使經濟的整體質量得到增長。在滲透了工匠精神之后,從業主們將會真正明白愛崗敬業的意義,對于品質本身有了更高的追求,對于自身工作任務,時刻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同時還要將市場發展作為主要導向,制定一些具有個性化特色產品。不僅如此,良好的工精神也是弘揚職業風范的基本需要。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許多年輕人很容易受到功利思想的侵蝕,過于重視金錢,從而產生了浮躁的心態。而工匠精神則可以幫助其走出這一桎梏,進而養成樂于風險的優良品質。
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除了需要完成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進行思想道德層面的塑造。高職教育中對于“德”這一概念有著明確的定義,也就是對于學生內心工匠精神進行培養。由于思政課程是培養學生價值觀念的重要場所,因此教師自己肩負著塑造學生職業精神的重要使命。一方面,教師需要改善原本的課程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的綜合水平能夠達到行業規定的基本要求,從而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職業精神進行強調,讓其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做出應有的貢獻。
從本質的角度來看,人能夠算作是社會關系的綜合。每個人行為與活動均與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人為了能夠在社會立足,除了需要具備一技之長,同時還要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工匠精神能夠有效反映出當前社會對于從業者自身道德層面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對其自身行為予以規范。如此一來,學生們便能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不斷提升自身職業水平,為未來走入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當前高職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以此改善原有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進而為未來的發展做好相應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