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媛 孫志遠/.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積極組織行為學(POB)是在積極心理學運動的影響下興起的一場組織行為學領域的革命。2002年由著名組織行為學家、美國管理學會前主席Fred Luthans將其定義為“為提升今天工作場所中的績效,針對那些具有積極導向的、可測量的、可開發的、可有效管理的人力資源優勢和心理能力所進行的研究及其運用。”Luthans提出最符合POB標準的四項積極要素:自我效能(self-ef fi cacy)、希望(hope)、樂觀(optimism)和韌性(resilience),并將這四項要素提升為一個更高層次的核心概念——心理資本。與傳統的組織行為學研究的重點主要放在“如怎樣引導和激勵消極、懶惰的員工,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沖突和應對壓力和倦怠”等方面不同,積極組織行為學強調對人類心理資本的開發與管理,即如何采取積極的方法、怎樣發揮個體的潛能與優勢以提高組織的績效水平,重視“取長”、而非“補短”。
《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發布2017屆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為3.8%,略高于本科畢業生(1.9%),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者比例約為20%。高職學生選擇創業的比例雖略高于本科,但整體比例還是偏低。同時也有調查數據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中有46.9%的人三年后還在繼續創業,而超過一半創業人群三年內退出了創業市場”。創業風險高,成功率低、存活率低,創業效果很不理想。
據調查大約有八成以上高職學生懷揣創業夢想,而真正進行創業實踐的創業者僅有3%。一方面學生的創業主觀意愿非常強烈,希望通過自主創業來“掘第一桶金”,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對創業的不確定性與風險,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勇氣。其次,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數量較少、宣傳力度和持續度不夠,學校開展的創業活動重數量輕質量,導致創業成功體驗缺失,這也使不少學生對創業抱著一種觀望的態度,缺乏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大膽創新的精神。
“五成被訪高職學生想做百萬富翁,52%的受訪者期望創業三年后,企業的年利潤能達到100萬以上,而希望企業‘三年內能夠存活’的學生創業者僅占25%。”同時很多高職學生對“創業”理解非常的局限,往往將創業與“開店賣東西”畫等號。創業者一方面對創業有“夢想”,對創業充滿熱情,但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沒有清晰合理的目標和完整周密的計劃,往往成為他們創業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創業初期沒有充分的準備,甚至盲目樂觀,對創業市場需求不了解,對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困難與風險缺乏抗壓力與承受力。一旦在創業中遭遇嚴重挫折和失敗,就會心理受挫意志消沉,甚至懷疑否定創業。目前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只是開設了創業教育、ERP等基礎課程,缺少對于學生創業心理、創業人格、創業積極行為等方面的有效輔導和教育,不能滿足學生基本的創業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在創業過程中的心理障礙與行為問題。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一種信念。信念的強度,決定了人們所做的選擇、抱負、以及付出多大努力,以及面對困難、挫折時能堅持多久。高自我效能感是激發行為積極性的最普遍、最為重要的心理機制。
一方面當前創業教育處于起步階段,高職學生缺乏必要的創業實踐鍛煉,創業實踐整體較差;再加上高職大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缺乏主動性,對創新創業的勇氣和信心不足。部分學生因在心理上的自卑感,沒有勇氣將自己的創業想法付諸實踐。為了提高高職學生在創業實踐中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創業意愿,建立創業信心,需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與場所、加強校企間的聯系與合作,在課堂上和校園里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體驗活動,發揮高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優勢,讓學生體驗到創業的成功與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創業的興趣,提高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的比率。
在積極行為組織學中,希望是指個體相信自己能夠設置目標,設計出實現目標的途徑,并激勵自己去實現目標的一種信念。研究證明高希望者具有積極的認知能力和正面的思想觀念,在面臨困境時,能夠進行積極的自我調試,同時還會嘗試尋求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適應性好,更易獲得成功。
在創業教育起步階段,大多數高職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一些美妙想法與創意上,缺乏細致周密的可行性論證和計劃。多數在創業中“騎驢看唱本,走著瞧”,無法適應創業過程中內外環境的變化,規避風險與潛在威脅。
通過發展希望這一積極素質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能力與優勢,圍繞創業目標,實現能力與目標匹配。同時鼓勵創業學生設置和追求富于挑戰性的目標,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目標分解法將長期復雜的戰略目標分解為階段性的任務和步驟,開發出具體可行的實施計劃。當遇到創業阻力時,不會盲目堅持,而是掌握修正或重置目標的技能,培養對重要事件進行心理預演等創業綜合素質能力。
積極行為組織學家認為樂觀是一種積極的結果期望和積極因果歸因。強調人不僅要感激和滿足于自己當前生活的積極方面,正確評價現在,也要積極反思和接受自己過去的失敗和挫折,原諒自己的過失,為未來尋求機會,即積極樂觀歸因。研究發現“樂觀能夠對個體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動機等因素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這些積極因素非常有利于學業、事業及創業上的成功。”另一方面,積極組織行為學所倡導的并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現實、靈活的樂觀。困難、失敗挫折、未來的不確定性都被視為成長進步的機會,個體應以一種積極、自信的態度迎接它。
高職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普遍感到思想壓力巨大,欠缺社交與管理技能,在面臨創業過程中的坎坷曲折時,迫切地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導和安慰。因而使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學會從心理和行為的角度拓寬看待問題的視野,學會積極樂觀歸因,進而掌握提升自我心理素質改善行為習慣的方法,開發積極陽光健康的創業心態。學生只有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創業實踐中去,才能激發活力潛力,提高工作績效。
積極行為組織學中的韌性也叫做心理恢復力,是指人們面對喪失、困難或者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能力。韌性是一種可以被發現、測量與培養的能力,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韌性潛質。從大量創業成功案例中可以發現,成功的創業者往往都有“在逆境中成長”的韌性和“失敗是成功之母”積極人格。
心理韌性水平低的大學生,在面對創業困難的時候不敢正視問題,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選擇逃避,對待問題消極被動,缺乏自信,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退縮畏懼,甚至自暴自棄。這也是大學生創業項目存活率和成功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中要重視和加強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使學生創業者在面對困難挫折和壓力時,有較好的認知水平,能夠良好地控制情緒,積極尋求解決策略,適應創業環境的變化。同時社會和學校也要積極為學生搭建創業平臺,營造積極的創業氛圍,讓學生內心獲得安全感,愿意邁出創業的第一步,使學生在創業中得到鍛煉提升,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在培養高職學生創業素質能力的教育中引入積極組織行為學,目的是使學生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通過提高自我效能感、樂觀面對挫折與失敗,學會積極歸因、積極思考解決問題,更使其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能夠擁有強大的心理資本去對抗和戰勝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難與問題,享受創業的成功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