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霞/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起步階段,也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起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中曾說過:“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幼兒教師擔當著啟蒙者的角色,其師德水平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隨著幼兒園教育不斷向規范化方向發展,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受到廣泛關注。近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基于最新文件內容對與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有關的問題進行新的思考。
《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一起提出,是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的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教育部對幼兒園教育在教育系統中結構性作用的高度重視。近些年來教育部對學前教育發展的關注程度逐步提高,學前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公眾對幼兒園教育質量以及幼兒教師師德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但是目前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還有待完善,一些師德失范現象還未完全消除,不僅對幼兒園教育目標的實現產生抑制作用,也在社會輿論中造成了負面影響。《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旨在以權威、公開的文本確立價值認同,明確行為規范,為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搭建框架。
《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名為“行為準則”,在十項條文的每一條中都列舉出典型性的具體禁止行為加以說明。[1]應當明確,思想是行為的指引,這套準則不僅是對行為道德的規范,也是對思想道德的規范,體現了思想道德與行為道德并重的特點。具體說來,該準則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包括政治素質、法治觀念、敬業意識、廉潔意識、誠信修養等,從范疇上看涉及到一般道德體系的各個維度,從深度上看,該準則對教師道德提出更高的期望,要求教師的道德水平應當高于社會公約數。該準則涉及到的行為道德則覆蓋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并列舉出受到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幼兒教師師德問題進行強調,是教師提高個人修養、完善職業行為的重要參考。
該準則中第七條指出應當“遵循幼教規律。循序漸進,寓教于樂;不得采用學校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學內容,不得組織有礙幼兒身心健康的活動。”這條要求將科學保教從教育技術課題提升為一個道德課題,將科學保教確立為每個幼兒教師的必備素質。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2]為推動教育良性發展,國家陸續出臺有關政策規范,其總的方向是教育理念不斷科學化。近些年來,得益于教育部門的高位推動,“一日生活皆課程”“全面發展”“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積累直接經驗”等現代教育思想逐漸在全國各地幼兒園中得到滲透和落實,成為幼兒園教育實踐改革的基本方向。當代幼兒園越來越重視以幼兒為中心設計教育活動,正視幼兒身心特點與中小學生的重大差異。《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進一步明確了這一趨勢,并重申禁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將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定位為背離幼兒教師職業基本原則的行為。
《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對教育公平的強調。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教育公平”,說明這是新時代下開展社會建設的重要維度。《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中指出,應當“秉持公平誠信。堅持原則,處事公道,光明磊落,為人正直;不得在入園招生、績效考核、崗位聘用、職稱評聘、評優評獎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這是對幼兒教師以個人力量推動教育公平的要求。第二是對下一代成長的高度關注。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入發展階段,下一代將擔當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也成為家庭與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幼兒年齡最為幼小,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因此社會對幼兒教師是否能幫助幼兒健康成長普遍持有高度關注。該準則中的“呵護幼兒健康”“尊重幼兒權益”等內容無不體現了這一要求,是教育部為幼兒教師劃定的基本倫理尺度。
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幼兒園以及教師個人共同重視、全面發力,共同促進幼兒教師職業行為水準的整體性提高。
1、加強師德行為管理
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反饋,能夠強化某類行為,間接起到管理的作用。目前來看,有效的機制主要包括法治機制及行政機制。從法治機制上看,法律與道德具有重合性,同屬于上層建筑,是規范人們思想行為的重要手段,兩者是相互依存的。[3]針對現實中較為嚴重的師德失范行為,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體系內加以強調,突出幼兒園教師師德問題,從法律的角度界定幼兒園教師的失德行為;從行政機制上看,要繼續發揮現有行政體制對于教師師德獎懲的作用。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發《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方法》,為違反師德的行為規定了詳細的處置辦法,包括通報批評、降低崗位等級、撤職處分以至取消教師資格等,并就相應的辦法如何申請和執行指明了流程,將對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管理發揮重要的作用。
2、形成良好輿論氛圍
輿論氛圍對于引導幼兒園教師師德及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使教師重視自身一言一行的影響,不斷反思個人職業行為是否合乎要求。具體而言,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社會要形成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輿論認同。幼兒教師不是料理幼兒生活的“保姆”或和孩子一起玩的“孩子王”,幼兒教師為基礎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應被認可為專業化的職業。[4]當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幸福感提升了,才會主動規范職業行為。第二是社會輿論要起到引導師德的作用。對于師德缺失的行為,輿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懲罰的作用。對于高尚師德,輿論也可起到強化和弘揚的作用。
1、健全職后培訓
職后培訓是發展幼兒教師職業行為的重要途徑。教師職業行為并非是在入職初期就能夠形成的,而必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教師的道德素質與業務素質一樣,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礪和深化,其中幼兒園園方的引導可以起到關鍵的作用。幼兒園應將師德發展納入為職后培訓目標中的一部分,以往幼兒園主要以聽報告會、學習文件等形式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為提升學習實效,可改變過去單一的道德灌輸模式,革新培訓方法,更多地以研課評課、專家講座等形式促進教師的師德成長。除思想道德的提升外,在培訓中要讓教師加深對幼兒園教育業務的理解,讓教師在安全控制、保教活動、家長應對等多方面的事項中表現出合格教師應有的行為。
2、重視人文關懷
提供人文關懷能夠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為教師提供精神支持,讓教師感受到安全感、愛和溫暖 ,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5]幼兒園可開展人性化管理,在教師與教師之間要形成無障礙溝通的氛圍,使教師在工作中的煩惱能夠得到舒解。對于師德表現突出的教師,可多加宣傳,將其確立為師德典型,多開展經驗交流會,向其他教師分享教育教學感悟心得,如教學中怎樣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怎樣看待和處理工作中的負性事件等。幼兒園領導要關注教師的工作情緒,如果發現教師情緒低落,要及時介入處理、了解情況、談話交流,防止發生職業行為失范的現象。[6]
3、創設激勵機制
通過創設激勵機制,能夠使教師的職業行為發展獲得外部動力。幼兒園要將教師職業行為的規范度確立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標準,以細致化、可調節的評價方法為教師的職業行為打分,并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職稱評比、工資晉級等聯系起來。平時要從教育活動設計、對待幼兒的行為態度以及專業發展情況等方面加強觀測,掌握教師的教育教學狀態,以便實現公平評價。
發展良好的職業行為不僅能夠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也能夠使幼兒教師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增強職業認同感與自豪感,對于教師本人的幸福與成就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個人要重視職業道德的自主成長。教師要多學習《教師法》《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文件,增強個人職業行為反思能力。平時在工作中要注意自身的心態調適,形成一套自我心理健康維持的方法,學會以合理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緒。在業務上要確立終身學習態度,加強幼兒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學習,不斷檢視個人所設計和實施的教育活動是否真正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幼兒教師職業行為的規范性對這一任務的完成具有重要影響。在《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出臺的背景下,幼兒教育系統中的單位與個人都要加強對文件的解讀,以實際行動支持準則中的相關要求落地生根。可以期待,隨著幼兒教師職業行為水平的不斷提高,將可以進一步促進幼兒園辦學的規范化,使學前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內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