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莉/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迅猛發展也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從社會需求看,用人單位不僅需要學生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而且對畢業生擁有良好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非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些技能培養在高校里的課堂里是難以獲得的,造成了一定的就業障礙。而高職院?!皩W生干部”群體因為在學校里經常參與活動組織、社團交流、各種社會活動鍛煉,提高了非專業技能,被認為增加了就業競爭力的籌碼。
表現為所學專業的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理論知識更新能力不強,實踐和理論脫節現象嚴重,專業拓展和承擔專業以外的基本能力較欠缺。
大多數學生不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輕視實踐,缺乏最基本的專業技能,表現為眼高手低,實踐能力低下,缺乏承擔技術工作所必要的實用知識。
表現為對知識和能力的整合與遷移能力較差,在原有技術層面基礎上的融會貫通和再創新能力不夠,有的學生滿足于一知半解,沒有學習能力,沒有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本事。
很多大學生慣有“學習成績好就會就業好”的傳統思維模式,認為只要學習好,專業知識好,就一定會找到工作,而在大學期間重書本輕實踐,把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停留在校園內,對實際的社會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都有所欠缺。
從學校走上社會以后,角色轉移難度大,自我認識和定位不準,不能正確處理付出和所得的關系,缺乏責任心和團隊意識,契約精神和法治觀念淡薄。
在學校,學生干部作為各類團學活動的重要負責人,在各項大型小型學生活動中,承擔著組織策劃的責任。每一項活動圓滿舉辦,從前期的通知籌辦、現場組織,到最后的總結,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學生干部的組織協調能力。另外,承擔學團工作主要負責人學生干部如部長,副部長,社長等還肩負著“傳幫帶”的任務,他們要組織管理并且培訓其部門成員,幫助其成長。通過各種鍛煉,日積月累,他們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得到了提高。
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從更好地而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是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激發創新精神的有效措施。學生干部能夠經常性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外志愿者服務、慰問活動、“三下鄉”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從而能夠使他們較早的與社會溝通、聯系,進而也培養了他們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意識,為就業打下基礎。
因為工作關系,學生干部在校期間能夠經常與自己的輔導員、學院老師、領導等接觸較多,這樣一來,平時工作、學習和生活當中來自于師長的指導與教誨也多于普通學生。與此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又能讓他們認識、結交更多更優秀的同學,并建立良好的關系。豐富的師生資源對學生干部在就業信息的獲取以及被推薦的機會上都會大大高于普通學生,實現就業也就比普通學生多了一份籌碼。
由于學生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從團學各部門納新開始,他們就經歷過各種競選演講演說,這個平臺為他們提供了溝通、交流和表達的機會。成為一名學生干部后,更是要協助輔導員、班主任等老師做好上傳下達、下情上傳等工作,他交流的對象也不僅僅局限于同班級、同宿舍同學,而是從班級、宿舍到自己的部員、全校的學生等不同層次的人群,并且需要在大大小小的場合經常在進行通知、演講、表達,這樣自然而然使其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大部分學生干部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富有緊跟形勢的敏銳性,會抓住SYB、青年馬克思主義骨干班等各類培訓的機會,參與各種競賽、組織各種活動時策劃書、活動信息及總結的撰寫,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向書本和歷屆學生干部去學習工作方法,學習公文寫作能力和全面思考的能力,主動的鍛煉自己。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干部身邊大部分都是共同努力進步的同學,這樣能夠促使其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注重校園文化社團建設,為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加強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宣傳和引導,積極動員更多的普通學生參與到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來,進一步加強其綜合素質鍛煉和培養,為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一個“出口”,讓更多的普通學生變得自信、獨立、有見解、有思想、遇事敢作敢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能夠適應社會競爭的有為青年。
就業是大學生的根本需求,通過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平臺,進一步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證明自我的科學評價體系,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就業能力,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社會實踐活動,確立有效的實踐價值理念,讓他們認識到社會實踐是人生剛剛步入社會之初一筆“寶貴的財富”,從而激勵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
全面了解掌握學生在擇業及就業等方面的要求和基本情況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需求,在學校就業指導課程中變得尤為重要。學校就業指導課程不僅需要進行類似于《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這樣的職業指導,還需要定期向用人單位發放問卷,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需求。如此一來,可以基本做到對畢業生進行“精準培養”,進而提高就業率。
積極通過高職院校開設的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和形式政策教育等相關課程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新疆地域優勢,挖掘新疆自身就業潛力,在經濟結構轉型中,投身到地方特色產業的區域經濟中。不斷挖掘優秀的少數民族特色產業等。多支持學生新的活動構想,充分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解疑,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創新個性、創新能力,實現就業創業夢想。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更傾向于招聘專業素質高,并且能在最短時間內給企業帶來最大的效益的人才。大學生就業所需的核心就業能力必須與社會快速發展產生的產業結構變遷相適應,這樣才能與多元化的職業發展相匹配。在大學生中被稱為“學生干部”的特殊的群體否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否能在最快時間內為企業帶來效益,他們的就業情況如何,均為研究的順利展開提出了問題導向。
參考文獻:
[1]喬志宏.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及其對就業結果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1(3):274~281.
[2]陳齊苗,俞曉婷.高職學生干部經歷與職業發展的關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