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芬/廈門市翔安區實驗幼兒園
我園大一班教師和幼兒共同創作了繪本《一個外星人》。基于對大一班師幼共同創作繪本《一個外星人》的觀察,產生了如下思考:
師幼共創繪本的靈感來源于幼兒的現實生活,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經驗、生長和生活是三位一體的關系。教育寓于生活,教育為了生長,生長源于經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一個外星人》孕育于小朋友們的討論:外星人長什么樣?他會去哪里?外太空有什么星球……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個小小的疑問在孩子們的心里生根發芽。教師及時把握教育時機,由此生成一次集中教育活動,激發孩子們把他們想象中的外星人、外太空畫下來,和小朋友、老師講講你的故事。
繪本中的語言來源于幼兒。愛因斯坦有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 。孩子們通過想象力構建屬于自己的世界,教師則負責把孩子們的故事記錄下來。幼兒的語言發展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對一些詞匯的理解和掌握還不到位,往往詞不達意,教師在記錄幼兒的語言過程中,通過隱形示范、引導的方式修正幼兒的語言。
繪本創作的形式、繪本呈現的方式都是多種多樣。3-6 歲階段是幼兒大腦快速發展的黃金階段,在智力和技能上快速提升,該階段的繪本應注重兒童的觸摸體驗及互動參與。縱觀繪本可知:繪本創作的材質非常豐富,從紙張到塑料、從木板到電子產品。形式有有異性書、拼圖書、折紙立體書……教師通過啟發式提問:你想用什么樣的材料來做書?怎么做不容易破?……引導幼兒共同來解決問題。
幼兒作為繪本的主要讀者群,本應成為繪本設計的主要研究對象。繪本創作源于幼兒,在師幼共同創作繪本的過程中理應占據主導地位,教師應當遵循兒童本位觀。
畢業后,我真正成為幼師,從事一線教學工作,設計制作了原創繪本《哇!》,并把它帶到班級和小朋友們分享,這時候才發現問題比我想象中的多得多。同樣是一個洞洞,我們眼中的洞洞往往和小朋友們的不一樣。只有樹立兒童本位觀,建立在充分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繪本才是有生命力的。幼兒才是繪本生命力的源泉和內驅力。
師幼共創繪本活動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和幼兒們不斷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一個教師啟發引導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3-6歲幼兒的思維尚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對很多問題無法進行宏觀思考,往往需要嘗試錯誤。人類的智慧很大一部分優勢在于善于充分利用間接經驗,而不是一次次地嘗試錯誤。教師關注并敏感地察覺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適當引導、提供鷹架,及時調整活動計劃或教育行為,使之適合于幼兒的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幼兒向最近發展區進行質變的速率。
師幼共創繪本的活動離不開教師及時根據幼兒實際情況進行宏觀的設計,執行教育計劃的過程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在師幼共創繪本的過程中,教師耐心傾聽他們關于外星人的看法,努力理解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以及傳達出的情感,努力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教育者樹立兒童本位觀,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創作的過程本身是個體基于已有經驗基礎上的知識經驗重構的產物。我始終都覺得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作為一名教師,我所要做的就是去激發孩子們內在的生命活力。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有言:通過孩子的內在力量來達到自我的學習。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實習支教期間在閱讀了繪本《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之后,和孩子們一起在地板上鋪上一大片的紙,自由地創作的情景。每個孩子沉浸其中,此時,學習已經成為個體內在、自發的需求。當幼兒成為了活動的主動發起者,便能在活動中感受到安全感、成功的喜悅感。
我園一直致力于早期閱讀課程教研、幼兒園和班級閱讀環境的鋪陳和建設、早期閱讀活動的家園互動……幼兒園特色活動:萌娃朗讀、家庭故事會、師語馨聲等也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滲透進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書香溢滿園,閱讀潛移默化地滋養著渴求知識的幼小心靈,為孩子們進行繪本創作奠定了基礎。當閱讀成為了一種享受,創造便成為了自然而然的產物。在幼兒園濃厚閱讀氛圍的影響下,中一班的小朋友們養成了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讀書漂流、親子共創繪本、故事大王……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一系列早期閱讀活動的支持、積淀,是無法從量變達到質變的飛躍的,更無法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