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林
江西省信豐縣大塘埠鎮中心小學
打破傳統灌輸式教學,實行個性化、興趣引導教學有助于學生教育工作開展。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有利于引導學生思想意識建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健全人格、吃苦耐勞精神等,通過傳統理論說服教育難以調動學生思想情感。因此,只有通過有效方案與途徑在無形中融入德育知識,才能確保德育教育有效性。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滲透德育知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學生思想引導、品德意志教育。首先,小學語文德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愛國意識,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樂于助人美好品德。其次,滲透德育教育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提高綜合素養、文明懂禮,有利于學生今后發展;同時為國家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現階段,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較為理論化,缺少實踐性,學生個性情感意識未得到重視。當前,多數教師注重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行為是否符合行為規范,缺少學生心理與情感考慮,一味的強調死記硬背、生字詞語默寫等,完成作業即算完成任務要求。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更注重就業與個人職業發展。盡管小學與學生就業有較大距離,而當前德育教育重視度的增強給學生帶來較大壓力。因此,過于重視智育教育并成為學生學習好壞的評價標準。義務教育時期,因為人才競爭影響而忽視德育教育,多數教師注意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詩詞、閱讀文章的背誦,缺少學生人格教育、思想意識樹立關注。
小學語文課程有著鮮明的藝術形象性,教師單一的灌輸、說教方法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構建相應情境有助于學生思想意識調動,保證德育有效性,教師創建滿足教學內容與學生個性特征的教學環境。
比如,在《長城》教學時,教師可以按照班級人數劃分為3組,各組選擇2名導游并圍繞課文內容展開,由小組成員提問。此時,教師幫助答疑解惑構建和諧氛圍。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問題設計展開情景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并引導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對勤勞的人民熱愛之情,提高了學生德育素質。
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師應從細節處展開,將小的細節教育體現出大的道德目標。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素質教育的元素,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來說是最好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課程內容深入研究,對課文全面了解,從小小的細節之處發掘出大大的德育教育內容,從而促進德育工作目標的良好實現。比如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半截蠟燭》懂得為了國家的利益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國家機密,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經過《慈母情深》的課堂學習,了解掙錢不易、給錢慷慨是母愛的深厚,支持讀書、崇尚文化是母愛的深刻,大愛無言、春風化雨是母愛的深遠。讓學生用心體會慈祥深刻的母愛,使他們學會以誠實、勇敢、善良來回報為孩子艱辛付出的偉大母親,懂得愛親敬長的深刻意義。其實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美篇章,都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和情感,但它們都有同一個教學目標,那就是讓學生對于不同的文章都能夠擁有不同感受,從而培養學生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質。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也在漸漸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創新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落實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師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學習,從而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會理解,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刻印象。比如在學習《草原》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方式,將一些具有草原風景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圖片感受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和牛羊成群組成的牧場風光,體會蒙漢兩族人們團結友愛的和諧畫面。聲情并茂地給學生讀出身處草原的美好感覺,喚起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去體會老舍先生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課文背后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利用文章中的情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文明行為以及熱愛人民、和諧團結的道德品質教育。使學生輕松地理解課本內容,深刻地受到道德品質教育,從而實現道德教育和文化素養的雙重提高,最終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鑒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善于利用課程內容的傳統文化元素,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德育功能發揮到極點,為學生創造一個優秀的人文素質氛圍,使學生時刻都能受到文化素養的熏陶,從而培養出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磨礪出學生的堅強意志,樹立起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讓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