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娜
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
聽障學生由于耳朵失聰等原因,使其言語活動及器官功能無法像正常一樣發展,從而阻礙了他們與外界的交流以及對外界語言信號的接收[1]。這些都是聽障學生無法像其他的學生一樣通過正常的途徑去學習知識以及掌握、使用語言或進行言語活動的主要原因。聽障學生只能通過單純的視覺、觸覺、振動覺和言語動覺等方面對事物進行感知,可由于視覺感知有時候會存在語言信息不完整、不清晰、視覺器官易疲勞等缺陷,增加了聽障學生在學習、閱讀等方面的難度,從而大大降低了聽障學生對于學習和閱讀的興趣及信心,影響了聽障學生對語言方面的學習。因此,如何有效的提升聽障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成為了聽障學生的學習難點。
特殊學校中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聽障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語文是學習、工作、生活的基礎工具,也是學習眾多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聽障學生想要更好的生活、交流及學習,就應該學習好社會中的主流文化知識及語言,掌握社會共同使用的語言文字,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才能使聽障學生能夠平等的融入社會生活中。
聽障學生的思維發展普遍是以具體到抽象的發展方向,直觀教學正符合聽障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學工作應當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施,同時結合各種圖像、資料等,通過這些途徑使得枯燥乏味的書本變得生動形象、圖文并茂,使得文章內容更容易被聽障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客觀的了解、掌握事物及知識。在課堂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在課件中創設相關的情境,并通過通過多媒體設施來播放課件相關的資料、影片、圖片等,通過這種方法使聽障學生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并能讓學生思維更快的進入到教師所設的情境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以達到教學目的[2]。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語文第十三冊第五課《觀潮》這篇課文時,課文的內容主要是描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可這樣的描述對于沒見過相關景象的聽障學生,尤其在課文的聲音描寫方面是很難理解的。可當通過直觀性教學原則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借助多媒體、插圖等方面,加深聽障學生對于錢塘江大潮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學生將課文的文字在腦海中轉化成畫面,從而提高學生對閱讀課文的興趣。
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拓展,可以通過表演課文情節的形式來創設相關情境,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對于學習積極性,還可使得學生更容易的理解與掌握課文的內容。
例如,在教授《賣油翁》這篇文言文時,可以讓學生上臺進行場景重塑,以水來代替油的方式模仿賣油翁,看學生是否能將水一滴不沾在錢幣上的情況下注入瓶中,當學生模仿失敗時,再教導學生去理解和認識“熟能生巧”這個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方法使得課文中的情節在教室的指導下得到展現,使得學生能夠在眼下情節中去學習和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印象。
聽障學生由于聽力障礙等問題,使得他們在閱讀理解和學習中更困難,導致了聽障學生容易在學習中產生視覺疲勞。教室在課堂中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眼、口、手等器官來進行協同學習[3],從而注意學生們的注意力,消除學生們的視覺疲勞。
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教室可以讓學生講故事畫成一幅畫的方式,畫后讓學生相互傳閱、對比自己的作品,通過自己作畫及觀摩別人作畫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去理解課文,并使得課文情節在腦中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思維導圖是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通過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將文章中的各級主題關系通過相互隸屬與相關層級圖的形式表現出來。
例如,在學習《趙州橋》、《海濱小城》等課文時,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順序,并使得學生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
綜上所述,教學方法是提升聽障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作為聽障學生的老師們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特殊性,并對教學方式進行針對性的探索與學習,提高學生們對閱讀理解的掌握和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為學生們未來的發展和深造打下結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