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羅圩初級中學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于基礎英語教學中的一條主線。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師應該關注的問題。然而,實施新課改以來,由于對新課標英語教學認識的偏差,致使相當多的老師們片面強調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過分強調口語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對語法教學的研究,導致了目前的英語教學由原來的“啞巴教學”向“文盲英語”發展的趨勢。
有些教師在課堂中不應直接講解語法,語法教學會減弱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語法教學中要求學生一味進行機械模仿操練,不引導學生觀察語言結構、歸納語法規律,表面上學生通過操練能較流暢地表達,但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掌握語法知識,在實際交際中不能運用準確和得體的英語進行口頭表達,也寫不出幾句完整的句子,難以實現語言高質量的輸出。
有些教師在讓學生模仿操練后,生怕學生不能記住語法知識,于是采取“先操練后講解”。在學生操練之后,教師直接講解語法知識,單向灌輸,學生被動記憶。學生雖然在較短時間內似乎掌握了目標語法,但沒有經過思維,被動獲得的知識難以內化為語言能力。于是,就出現了雖經多次講解的語法,學生仍不會準確運用的現象。
在模仿操練中,很多教師仍僅關注語言的形式,所設計的操練形式和內容往往存在“為了訓練而設計”的現象,忽略運用語言時所需的語境。在特定的言語環境中學生表面順利實現了語言的準確輸出,但在具體語境中仍不會靈活運用。語言實踐是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必要途徑,這一途徑的實現必須以具體的語境為依托。
教語法時,英語老師通過使用適當的英語歌曲及其歌詞達到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一般將來時態時,我們可以利用《LazyMary》這首歌幫助學生認知will后加動詞原形這種形式可以表示將要做某件事情。這首歌的歌詞是 “lazy Mary,will you get up,will you get up?Will you get up?no,no,mother,I won’t get up,I won’t get up,I won’t get up,I won’t get up today.” 歌詞中出現了由will引導的一般將來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否定句,歌詞簡單易學,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學生就可學會這首歌。之后,教師稍微點撥一下歌詞中出現的語法現象,加深學生對歌詞的理解。然后,教師帶著學生做“改歌詞”的游戲,利用這首歌的旋律填寫出另外一首歌。學生學習興趣很濃,積極性會很高。
教學現在進行時態時,我們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讓喜歡表演的同學上講臺前,老師耳語他一個指令,如“playing basketball”,讓他做動作,請全班同學猜。在此游戲的前幾輪表演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向表演動作的同學提問,運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Are you?”后幾次表演中,猜的同學須向老師提問,運用 What is he(she)doing?Is he(she)?句型。喜歡表演的同學爭先恐后上臺表演,其他同學也踴躍發言,不知不覺中學生有意識地運用現在進行時態的句子結構,學會了表達。
“背誦”在我國這樣的非英語國家,特別是廣大的農村中學,仍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市里面的英語教學的指導精神都提倡:每周背一篇短文。這里所說的背誦不是“死記硬背”的“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并能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語法知識。只有“死去”才能“活來”。對話和課文中的有些句子,就包含了所要掌握的語法知識,背誦對話或課文,不僅可加深學生在不同語境中的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語感,學生還可以根據所掌握的語法知識,憑直覺自然而然地識別和理解句子,并生成新的語言。這可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可以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框架結構幫助他們理解性背誦。如學習Go for it Book 9 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Section B 3a.學習完,要求學生背誦,可以借助以下信息圖: 通過借助上圖的背誦,學生不僅掌握了本課的重點語法點,還能在作文中運用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如作文的開頭可用反問的賓語從句,Did you know that…?還有連詞的使用如:then,Although,after that,later,before that等等。這種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語法,同時也收獲的不少優美句型。
建立新舊聯系,構建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陷入慣性思維,認為這點很簡單,學生應該掌握,比如講定語從句時,一般規律還沒講清就跳到了特殊規律,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好。定語從句和賓語從句的區分是阻礙學生學習定從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師在教定從時就要把它和舊知賓從聯系教學。先讓學生學會區分定從和賓從,只有把對它們的認知理順了,才能學習定從的一般規律,慢慢再從一般規律講到特殊用法。再如講一般過去時,把“先行組織者”定為一般現在時,課堂的設計可先讓學生不斷操練他們所熟悉的現在時,再引出對比差異,讓學生更快更自然地接受過去時的概念和用法。實踐證明,這樣一來,學生筆頭和口頭操練的正確率都有所提高。
在知識學習的鞏固過程中,一方面,由學生分析語法、做習題后校對、講解錯題再到總結匯報,都要留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言說和合作,尤其要讓組內較弱的同學進行出聲思維。另一方面,有些題目組內校對后教師最好再在全班給予正確答案,便于落后的學生跟上課堂,更要花時間帶著學生一起總結或講解語法知識的一些注意點。這些都要求教師在設計語法教學時留有足夠時間用來鞏固所學,不要太注重課是否完整,而是講過的學生就要理解到位,所以每個活動后的回顧鞏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