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蒙古營鎮中心小學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語文不僅僅是思想的載體,更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語文的閱讀能力是貫穿人一生的學習能力的具體表現,通過語文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語文素養,更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培養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而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語文教育要從小學階段就打好基礎,特別是其中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應該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受益終生。
首先表現為教師缺乏終生學習的理念,缺乏靈活而富有實效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過多的使用生硬呆板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其次,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的缺陷,也導致教師不能對課文進行思想的拓展與表現手法的延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從形式到內容都一成不變,模式和程序都形成了固化,嚴重影響了學生積極思維能力的形成。
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基本任務,而在目前的一些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主要側重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著重于對課文的背誦與形式上的理解,以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固有的模式來對課文進行解析,從而對學生傳授片斷式的塊狀語文知識結構。學生對應學的語文課文缺乏整體的感知與把握,沒有形成應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解決語文實際問題,深入理解體驗文章思想意境的能力。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大多采用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失去了主體地位,被動的接受條塊兒狀的語文基礎知識,沒有更多的機會深刻體會文章的內涵,品味文章的意境。也就是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缺乏語文味。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問題,并且聽任教師從教科書的角度解析問題。學生不能主動地去探究文章中的未知領域,也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觀念,更不能形成自己的問題予以質疑,因此達不到對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具備了濃厚的興趣,就有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習就不再成為負擔而成為了樂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其課文的內容大多都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章中精彩的描述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意境。讓學生對課文里生動地的記敘和形象的描寫產生強烈的共鳴體驗,形成生動具體的印象。就是要用語文味和語文的感染力去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例如:在學習描寫景物的課文時,教師不妨把學生帶到景色優美的環境中,先讓學生初步閱讀課文。看看都描寫了什么,再看看我們周圍的景物有沒有那么美,為什么作者能把他的環境描寫的這么美,讓學生認真的多讀幾遍就體會出來了,這樣就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一邊記錄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具體的導入和指點,使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去閱讀學習,仔細的去體味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表現方法。要讓學生感覺到課文的語文味,并且能具體的體會到好在哪里,從而產生想多讀幾遍的欲望。例如:對古詩的學習,教師要求學生不僅僅停留在對古詩的背誦與理解上,教師應該向學生深入的剖析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他寫這首古詩時的現實意境。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作者的情緒變化,從而把握閱讀古詩的情緒節奏,反之通過情緒飽滿地進入角色的閱讀,更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與掌握。
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是主流意識思想的載體,我們不提倡過去的思想掛帥,把人物與思想無限拔高,但是也不能只講語文閱讀的語文味而不去強調語文閱讀教學的教育功能。教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要刻意追求努力向上的積極因素,要積極倡導崇高的精神境界。小學語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數是革命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和他們的語言,并不是人為的拔高后的豪言壯語,這正是那一代革命先輩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真實反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認真體會革命英雄的崇高思想,并且用這種思想來激勵學生感染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
小學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開始,而語文的學習是貫穿人一生的學習過程。語文學習對人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思想境界的提高,還有人格情感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