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鞏義市北山口鎮第一初級中學
教材是一種特殊的文本,它不僅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功能,同時也肩負著培育學生的重任。教材解讀是進行教學工作的一項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是語文教學之根,也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解讀教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和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是語文教師所要掌握的重要手段。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教材解讀是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的環節,更要具有解讀教材的意識和能力。作為一名初中的專業語文教師,從哪些方面做去提升教材的解讀能力呢?
現在的社會,學生信息渠道廣,興趣愛好廣泛,價值觀念多元,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閱讀,廣泛地閱讀,大量地閱讀,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進步,適應現在孩子的需求。教師個人的知識結構,閱讀經驗都直接影響著對教材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例如:我在講解《阿長與山海經》時,當時正在閱讀《魯迅的故事》,文中“他謀害了我的隱鼠”一事就提及一句,也不是什么重點,往年講到這一課也從沒細究,但當看了這本書中的故事后,方理解了當時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為何突然又討厭起她來。考慮到學生對此也一定非常好奇,于是我將“謀害隱鼠的故事”分享于學生聽,學生頓時興趣更濃,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且也理解了幼時的魯迅當時的感情變化,為什么此事發生后對阿長如此的厭惡甚至痛恨,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因此,教師不但要讀學生愛好的書籍,還要讀自己專業的書籍,更要閱讀雜書:歷史、文學、哲學、美學等書籍,只有自身充實了必要的知識、有了相應的文化儲備,對教材的解讀才會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對課堂的把控能力才能更強,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調動他們的自身體驗,投入文本的解讀之中。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就像一個指路標,教材編纂者依據課程標準編訂教材,試卷編制者依據課程標準出題,教師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設計,因此,課程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教材解讀。
《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文中這樣寫到:語文好課的理想標準也是最高標準——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具體體現之一就是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標準一致。要想做到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標準一致,簡單地說,就是要教“課程的語文”。語文課程之所以是語文課程,是因為課程與教學內容受目標規限、指引,是因為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指向課程目標、旨在達成課程目標,而不是教師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師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們必須把某堂課在哪一點上實現了或接近語文課程目標哪一條目標及其程度,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否則語文課的“好課”很可能就會迷失方向。
如何細化課程標準到每一課,就是將課標中的總目標,篩選適用于本學年的學年目標,然后分解為學期目標(即冊目標)再化解為單元目標,最后落實為每一課學習目標,也就是將課程目標進行四級分解。其次將文本的解讀置于單元整體之中。從單元和整個教材系統來看,一篇課文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單元整體和整個教材體系中的有機構成。這就要求教學時對單元整體進行把握,把文本解讀置于單元整體之中,否則就會出現“沒有航標亂行船”等“偏讀”文本的現象。
通過對整本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并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
一部編本教材的編寫意圖采用的是雙線組元的特點:即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落實教材的編寫意圖,備課的思路就是要經過兩次分解:一是按照教材體例分解,即整體分解;二是按照單元課文分解,即局部分解,這就是一種由整體到局部逐層分解的過程。
按照教材編寫體例分解,實際上就是備整本書的編寫體例:人文主題(指的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學習策略和語文能力)。七年級上下冊12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共分三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語文要素”即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語文知識是基礎,學習策略是手段,語文能力和學習習慣是最終的目的。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次教材解讀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群體一同解讀教材文本的過程。課堂中教師引領學生解讀教材文本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理解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波斯納也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因此,無論是上課還是聽課后,教師要及時記錄課堂中精彩的生成或是不當的解讀,以此來進行經驗的總結和再次改進的方法,例如一類文體——“小說”講完后,我們會感覺到它是有規律可循的,離不開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事情節的把握和環境描寫的作用的分析,只不過側重點不一樣而已。于是,在內心深處會形成一種講課的過程:先講(或復習)小說的知識(概念、三要素等)——然后理清故事情節——探究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理解小說的主題,老師在課后對文體意識的這種形成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反思過程中的文本解讀。
解讀教材文本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提升語文教師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希望這些雖膚淺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打開一扇進入“教材文本解讀”的大門,即使以后的道路崎嶇難行,只要我們有了前行的指路標,就會慢慢撥云見日,最終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