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偉
西寧市西關街小學
如何正確傳承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對待國學經典已經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學專家不能回避的重要課題。語文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地、適度地、準確地引導學生誦讀經典是非常關鍵的。學生通過誦讀不但可以學到教材以外的知識,還可以提高文學素養。學校希望通過一系列的經典作品的誦讀,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家長也覺得國學經典的誦讀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然而,我們需要提醒教師和家長的是,不加盲目地追捧國學經典,是達不到熏陶和感染學生的目的的,因為經典的傳承需要心靈的感悟、思想的共鳴。
國學經典誦讀開發的是學生一生的潛能。誦讀國學經典,也是為孩子的一生打上文化的底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這些經典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且惠及其一生。經典語言一旦系統進入孩子的大腦,沉睡的記憶潛能就會被喚醒,背誦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在誦讀熟背中增加識字量,擴大閱讀量,增加詩文成誦量,促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閱讀、記誦任務的落實,促進語文能力培養目標的達成。學生在誦讀中增強語感,感受文言精華,奠定語文基礎,在記憶的黃金時段,增加經典文化儲備,從而打下語文學習的厚實功底。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也是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前提,因此,打好識字、寫字基礎也是打好學習國學經典的基礎。在小學生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挖掘漢字中的經典因素,或是講解漢字的由來,或是讓學生在閱讀國學典籍作品中識字,從而讓我國的優秀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雖然現在小學生的視野都比較開闊,但是真正能夠安靜下來認真進行閱讀的卻很少,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由于受到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很多學生并不喜歡閱讀課外讀物。而小學教育階段又正好是鍛煉培養小學生增加閱讀興趣的重要時期,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進行大量的閱讀來使得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所以學校為學生營造一個非常好的讀書環境就成為非常必要的事情。閱讀國學經典是為了幫助小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增加文學修養,讓他們能夠在閱讀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給自己樹立正確積極的閱讀教學觀,正確指導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和課外的閱讀結合起來,進而通過自己豐富的國學經典閱讀實現小學生自身文化底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好玩、活潑是小學生的天性,讓學生通過故事、小品、朗誦、游戲、舞蹈等方式把國學經典呈現出來的話,別有一番風味。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中的一顆夜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在課堂中開展以這些成語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游戲表演,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濃厚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學習唐詩宋詞時,讓學生充分了解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再通過“詩歌朗誦會”來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
國學經典是現階段我國教育領域中逐漸興盛的教育,國學經典的普及也說明我國開始重視的小學生德育,并且伴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小學生開始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只有從小培養國學經典里面的思想道德,才能抵制思想垃圾的入侵,才能使我國的人才不單單從技術上,更從思想上有著重要的提升,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古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歷經歲月淘洗,千錘百煉,是美文中的美文,讓孩子們在記憶的黃金時期誦讀這些經典,毫無疑問,會對孩子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有著任何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鑒于這一認識,我在古詩教學中采取了課內拓展閱讀與課外拓展閱讀相結合的方式,讓教學充滿情趣。
如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時我這樣設計課前談話:同學們,一提到秋天,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了到處是一片的美麗金色,到處都洋溢著豐收的景象。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用彩筆描繪秋天,歌頌秋天。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李紳在《憫農》中怎樣描繪秋色的?(學生背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杜甫在《絕句》中又是怎樣描繪的?(學生背誦:“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牧在《山行》的詩中又是怎樣寫秋的呢?(學生背誦:“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種情境,來也古詩,行也古詩的意境怎能不令學子陶醉呢?實踐證明:教材與閱讀材料有機結合的古詩詞教學,是能夠實現耗時少、效率高,開開心心學語言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文本收集整理中教師要注重國學教育,讓祖國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傳承與發展,在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中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國學教育的過程得到提高。教師可以在語言、文字教學和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