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紅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鎮中心小學
語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掌握了語文工具,不但能為各學科學習服務,也為人文學習提供了保證,所以語文自主學習,首先要掌握工具的工具。何為工具,何又為工具的工具?工具指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文字表達與口頭表達。在各科學習中,兩種表達能力都有用武之地,各學科學習,首先要能閱讀,閱讀能力來自語文教學。語文能力越強,為各學科提供的工具性就越強。什么又是工具的工具呢?那就是幫助學習語言的工具書,如字典詞典之類。所以要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學會并掌握字詞典的使用方法。只有用素質教育理念及其方法,才能培養起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因為素質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科學有效的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是:好奇、成功感、表現欲都很強。這就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心理基礎。
預習方法是在課堂教學中學會了的,如怎樣運用字詞典掃除預習閱讀中的文字障礙。讀音、寫法、意義,都可以用字詞典解決。然后是閱讀課文,理解文段,歸納中心,也是課堂教學中學過的。所以課前預習是課堂學習的自我檢驗。這是由學生學以致用的成功欲驅使而樂意去做的。預習時,初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作為聽課時自己的重點與難點。聽課時,就能集中注意力弄懂這些部分,如果沒有預習,如果教師采用注入式,則聽課處于陌生狀態。這樣,學生便沒有獨立思考與學習的平臺。即使老師采用啟發式,預習了與沒有預習,其學習效果也不一樣。當學生嘗到預習的甜頭后,就對預習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從預習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課堂教學中,采用開放式教學。一個問題,應試教育由老師包辦代替分析,素質教育則啟發學生思考。思考后再抽學生回答,回答后,再讓學生自由發言。這樣,學生有思考的時間,由于怕抽問,學生必定會認真思考,思考中有對已學知識的運用,有對新問題的探索。探索的方法有猜測、推想、想象,這些都是自主學習的表現。盡管這樣作了充分的思考,還是難免回答不準確或不完美。這時再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這時那些自認為理解準確的學生便會踴躍登場了。這類學生的表現是由表現欲驅使而積極思維的結果。這也是自主學習精神的體現。課堂教學中,還有一類問題存在較大的爭議性。老師也先不預設標準答案,而是先讓學生分組討論。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全班性發言中勇氣不足,發言機會少,自主學習能力鍛煉機會少,但在分組討論時,他們則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各種意見的碰撞中,找到共同點。這又是一種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形式。還有一種是爭議性強的知識點,往往是一種觀點。這種觀點是富于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這類問題可以設置辯論課,由正反雙方進行辯論。辯論之前的準備工作又是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如全班分成兩大組,每大組先明確自己的角色,是正方還是反方。圍繞著本組的任務,大家獻計獻策。讓推選的那個代表有足夠多的“子彈”。這種場合,一定是積極的思維,熱烈的表達,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例如,讀寓言《濫竽充數》,究竟是諷刺那種不學無術的混混呢?還是批評識人用人無方的齊宣王呢?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就要從寓言語言的感情色彩進行分析,看出作者的立場。一般認為作者的立場是諷刺混混的,而對齊宣王的看法是讀者的意外收獲,即創新看法。這樣就豐富了這則富言的教育意義。通過討論,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促進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學有兩種教法。一種是教師主講,從審題立意到謀篇布局,一講到底,這種包辦代替的分析,是傳授知識的教法,學生也只有聽和理解的份,沒有積極地自主地思考的機會。另一種教法是開放式教法。出一個題目,一字不講,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好象是考試,但不是。考試雖也是培養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但那是完全獨立的檢驗。而作文課,雖然老師一字不講,但學生間可以交流,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問老師,老師可以啟發、點撥而非給予答案。這個過程,學生的思維積極活躍,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的精神。這種培養方式,是以素質教育開放式教學為保障的,老師不再是主宰課堂的中心,而是導演是引導者,也是參與者。老師聽了同學的各種見解,最后向同學們說我作為這堂課的參與者,平等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供同學們參考;同學們中有很多看法都是言之成理的,不要把我的當作標準答案。在這樣的聲明下,老師發表了看法。學生們這時注意力十分集中,他們再把自己的見解與老師的見解作比較,找出不足,找出原因。老師發表見解后,仍然讓學生提問題,特別是那些與老師見解不相同的學生。老師聽了,只要言之成理應予肯定。老師只肯定言之成理,不作統一答案。由于沒有標準式的約束,學生寫起作文來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寫出的東西絕不是千篇一律,眾口一辭,而是個性十足百花齊放,這又促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