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順
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丁陂中心小學
小學高年級語文的學習難度較之前來說增大許多,學生學習壓力也隨之增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在我看來,創新教學的實施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多讀少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二是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那么,我將就我的觀點展開詳細闡述。
新課程改革要求中提到了“多讀少講”這一要求,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過去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授課中不斷講述知識點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認清自己作為“教學引導人”的身份。閱讀是學習語文學科中最為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只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在思考問題的同時調動自己的語文思維,最終解決問題,這樣的自主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通常來說,閱讀又分為泛讀與精讀,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泛讀,泛讀之后學生就能夠大致掌握文章的內容與想表達的中心思想。然后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精讀,精讀,顧名思義就是精確的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每一個重要的句子與素材進行思考,思考其手法與蘊含的意義,讓學生反復閱讀后增加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例如六年級下冊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可以通過泛讀讓學生了解這是個講述一個可憐貧窮的小女孩在下雪天時賣火柴,因為火柴而產生美好的錯覺,最終還是在冷天里死亡的故事。通過泛讀學生理解了整個故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理解“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這樣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側面反映出小女孩的什么心情與向往,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小女孩的絕望與悲傷。不僅如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有爭議性質的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將學生按照四人或者六人一組來進行自主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能夠交流各自的想法,表達自己的間接,通過六個人的整合就能夠得到一個綜合答案,這樣不僅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印象,等待學生做出回答后,教師再對其答案進行糾正和深入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堂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高年級階段學習的難度增大就意味著會出現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學生,有些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知識儲備與積累較少就會導致語文學習效率低下,一次一次的考試后又打擊了自信心,從而喪失了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因此,新課程改革后的小學教育對教師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對班級每位學生的語文水平有個大致把握,然后通過把握班級整體語文水平來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使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吸收與理解新知識,然后通過知識的積累,從質量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其次,激發學生的教學興趣也尤為重要。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了能夠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的能力,但是學生因為課堂內容枯燥無味而走神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因此就需要教師利用生動有趣的知識與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六年級下冊的《魯濱遜漂流記》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利用播放視頻的方式來給學生觀看一些野外生存類的節目,然后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書中魯濱遜野外生存的不易與堅強,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切身體會書本內容。最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特別重要的。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尊重學生,能夠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的對待學生,才能夠改變過去學生懼怕老師的情況,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教學中能夠保持愉悅的學習態度,然后才能夠愉快的心情參與到學習中來,給語文課堂注入活力,使課堂效率提升,使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水平提高。
小學高年級語文創新教學是廣大教育者不斷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是重中之重,希望我的教學方法能夠給廣大教師提供一點參考與幫助,我相信在全體師生不斷努力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乃至整個小學教育都能得到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