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河北省安平縣大子文鎮第一高級小學
小學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性階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了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小學道德素養以及法治觀念相關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要將有效培養學生的日常道德涵養水平,強化生活中的法律認知觀念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基于核心素養教育前提下開展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相比以往的教學方式更能順應小學生認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發展規律。文章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際教學現狀,對基于核心素養相關課程內容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后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難度系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并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漩渦。現階段我國中小學德育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課,這種主題上的變化也能夠讓我們認識到教學內容方面的變化,這就需要教師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效的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出發,優化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本文就將通過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際教學情況,提出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用的具體策略。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有效傳播的效率,就要認真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創新已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優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斷地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不斷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學的留白在最近幾年的小學教學過程中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已經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廣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并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學習的內容,而是要給學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的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此種教學設計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能夠讓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斷地突出特定的思維和習慣,找出更加科學的答案,由此提升學生的實踐和研究能力。小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迅速,模仿能力極強。小學教材的道德與法制在知識的結構上比較具體和詳盡地安排了在小學階段該掌握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把所學知識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踐加以鞏固和運用。樹立適合當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理念,有效地做好小學道德與法制教育工作。
現代化教育理念當中非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位置明確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此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需要教師轉變思想,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增加交流和互動,適當進行角色的互換。其次,適合進度和方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使用多種方式營造輕松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若是學生的興趣點比較低,教師就需要究其原因,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應,明確地擺正教師自己的位置,改變沉悶的課堂環境,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革新教學思維,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學對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對整個教學的環境和教學的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進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對教學的內容,面對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綜合研究各類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要素,做好教學的準備和設計,由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夠更好地教授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