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鎮育紅中學
德育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動,或者說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思想品質的過程。“道德教育不可能離開智育、美育等其它教育,它必須依托其它各育而存在,以諸育為載體,而且諸育中必須滲透道德教育。”
在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優良的道德品質的好素材。這就要求物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將德育內容和物理知識融會貫通,并且在授課中做到自然貼切,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這正是我們利用物理課堂對學生進行先進德育觀滲透的有利條件,其意義在于既教書又育人。
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實現有效教學。所以如何在物理課堂中融入德育教育是我們廣大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通過十幾年的親身體會,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使學生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自毫感,使學生了解、認識我們祖國偉大、光輝的歷史文化,中國人民對人類的貢獻,以及我們的國家通過改革開放,正在蓬勃發展的情形。
英國科學家培根講過: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只有造紙、印刷術、火藥和羅盤對整個歷史進程的影響最大。這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值得昂首挺胸的。從中學物理具體內容看,我們的前人也都作出了偉大貢獻,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史。在講物理機械運動時,可介紹我國古代關于運動的認識。在先秦,《莊子》記載“飛鳥之影未嘗動也”的見解,這是對運動的即時性的深刻認識。對機械運動的觀察和分析在人類史上是最早的,東漢時期關于地球運動也有記載:“地恒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這不但認識到地球在動,而且對運動的相對性的認識也是十分正確的。在學習電磁學知識時,我們要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對磁現象的研究,在時間上和應用上都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另外,物體無限可分的觀點;光學知識中的透鏡、面鏡的研究成果,以及關于地磁場、地磁傾角和磁偏角的發現,都是我國古代科學史上的光輝遺產。這些成果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今昔對比,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振興中華。
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規律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充滿著唯心論和唯物論,形而上學和辯證法、落后和先進的尖銳斗爭。許多規律和概念的確立,經過了長期激烈的斗爭過程。如大家熟知的“日心說”和“地心說”的斗爭,就經歷了幾百年,許多優秀的科學家,例如布魯諾、哥白尼、伽俐略等都為此受到了殘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學中向學生講解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意義時,揭示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這其中包含著深刻的德育因素。
從物理學緒言開始,一直到物理學課程結束,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到:從天體到微觀粒子,從實體到場,都是客觀的實在都是物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特質又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如機械運動、分子的熱運動、電磁振蕩等等都是不同形態的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而各種不同運動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轉換的。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世界上的物質具有多樣性,物質的運動形式也是錯綜復雜的。盡管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但都有自己的規律性。運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但規律又是可認識的,科學的任務就在于研究、揭示物質運動規律,并應用規律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及科學態度,是指讓學生熱愛、相信、尊重科學,學習掌握科學及科學方法,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按科學規律辦事。
現在都是獨身子女,在行為習慣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刻苦學習、勇于進取的精神和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的作風。物理學是一門體系嚴謹,結構緊密,科學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中會受到良好的科學素養的訓練。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嚴格操作、認真實驗、實事求是的態度,樹立愛護儀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團結協作的優良品德。結合教學,有重點地介紹中外科學家發現重要定律和原理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銳意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如英國科學家焦耳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積30余年實驗研究,作了400多次實驗,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法拉第刻苦自學,經歷十多年研究,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再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介紹牛頓從事科學研究的精神和事跡,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的態度;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以及嚴肅認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會起到良好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將德育教育融入物理學習中,不但可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時代賦于我們義不容辭的重任。物理教學必須高度發揮物理學科的特點,認真貫徹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把德育滲透于物理教學之中,將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提高覺悟,實現知行一致,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