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軍
新絳縣澤掌中學
在語文試卷中,閱讀題常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包括現代文閱讀和古詩詞閱讀兩部分,所占分值也相當重。但是大多數學生閱讀能力比較差,很難把握這部分試題。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教師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文學素質,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閱讀,理解文章的主題。
課堂教學是知識學習的主渠道,閱讀教學也不例外。但是長期以來課堂閱讀教學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這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控制性。首先課堂教學是依據教案的,而教案就相當于教學的預設,像一個牢籠,緊緊的操縱整個教學的流程,控制著學生們的學習動向,它的局限和控制顯而易見。其次,傳統的課堂教學由教師主宰,將知識強加給學生,學生們被動的接收,缺乏思考。對于閱讀教學,往往教師已經總結出自己的心得和思路,學生們就只是背誦,這樣眼光狹隘的課堂教學思路導致了學生們不能融會貫通。用教案的參考答案固定了教學的方向,限制了學生思想的自由,學生們的思維受到限制,變得懶惰、依賴答案,碰到其他類似的文本閱讀而不能總結大意,理解全文。教師一味地強調詞讀技法,而忽視個體的情感體驗,在較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們表達真實情感。它簡化了認識過程的復雜性、曲折性,也排除了人與人互相作用的種種可能性,但是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與發揮。這樣一來,學生們的思想被束縛,本應該是充滿隨機變化、生動活潑的課堂就被封閉了起來。
由于中考這一標準的影響,教師往往總結相同模式的文本和題目總結出類似公式的東西,閱讀訓練陷入一種模式化的怪圈。為了迎接中考,學習復習等總是采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們一味的做題,從而忽略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基本就是試卷上的閱讀理解,固定的模式抑制了學生語言感受的靈動多變,閱讀理解訓練答案的絕對扼殺了學生主體的創造意識。學生們逐漸養成了用固有的格式套題,只要記住答題格式,而忽略了創新,只熟背了答題套路,而沒有深思其內涵。為了考試而答題,為了答題而閱讀,大大降低了這種模式化的訓練與測試的效率,更不用說通過閱讀升華人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了。
預習是任何新知識學習的第一步,是一種最常用的學習方法,初中語文閱讀方面也不例外。但是,因為閱讀本身就是比較開放性的學習內容,預習起來感覺除了看故事不知道還需要了解什么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對預習效果的檢查就顯得比較困難,所以,很多時候預習都是敷衍了事,學生們浪費了時間,卻起不到實際的作用。這就導致了當教師實施教學的時候,學生就會顯得迷茫,跟不上節奏,更談不上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了。有效的閱讀預習是教學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們可以提前留下問題給同學們思考,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去預習,讓預習變得行之有效。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從而更加有效地訓練學生處理與表達文字的能力。
對于大多數同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課程一般是枯燥無味的,整個課堂只是跟著教師的思路,生硬機械地運作。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用有趣的情景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能順利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還有一些文章中,作者的思路比較深刻,處于初中生階段的學生們不易理解,或者造成誤解,這無疑阻礙了語文正常的閱讀教學。所以針對一些文章當中不容易理解的文字,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讓同學們話劇表演的的形式設立情景,讓同學們自主創新表演,既鍛煉了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教師也能通過這種教學情境,有效地指導學生準確、迅速地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心聲,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缺少合作學習的濃厚氛圍。但是學生之間加強合作學習,才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初衷。學生在學校學習,跟年齡相仿的同學一起合作和競爭,這是教師的教學所不能取代的。由于共同就讀的同學們之間的年齡都是相仿的,思維模式比較相符,所以之間容易交流與溝通,能夠產生共鳴。特別是對獨生子女來講,由于從小到大的獨自成長,他們更加渴望與同齡人的交流,在班級當中加強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歸屬感。所以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學習,各個小組之間相互競爭,共同進步。
本文只是簡要地論述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然而,當前形勢下制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還有很多,這就需要廣大教師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從而使語文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