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曉/遼寧大學
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已具一定的規模,但仍舊面臨眾多難題和頑疾,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養老保險的繳費率問題、地區差別問題、覆蓋面較低問題等。
截止到2017年,經過60多年的發展和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已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漸形成適應不同群體但又相互銜接的制度平臺。但是在覆蓋范圍、基金收支以及結余狀況、做實個人賬戶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覆蓋面窄,參保率低;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嚴重;養老金投資收益率過低;養老金統籌層次低;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能力有限。
主要政策建議有:
(1)亟待建立健全商業養老保險制度。我國商業養老保險資產占GDP比重僅有2.6%,而美國這一比重為42.5%;商業養老保險替代率非常低,只有1.1%。加快商業養老保險制度的進程迫在眉睫,同時應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進來。(2)打破利益桎梏,實現全國統籌。首先要統一制度;其次統一標準;再次統一管理;最后是統一調劑管理基金。(3)拓寬投資渠道,提高養老基金投資收益。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加之我國老齡化的特點(未富先老)和養老金省級統籌的現狀,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加快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刻不容緩。
(1)導致各地區之間銜接、轉移困難重重,不利于勞動力的有效流動,進而影響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2)區域間繳費率的差異。受地區經濟狀況不同、人力資本數量、質量的不同的影響,不同省、市養老負擔存在差異,這樣以來就有失養老金的公平性。(3)基金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有些省份養老金存在結余,而有些省份負債累累,導致結余的資金不能被有效利用。(4)易引發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養老金結余的省份,存在基金管理混亂、養老基金亂用等問題。
(1)不斷提高對全國統籌重要性的認識。(2)獎罰明確,遏制道德風險。(3)分步進行,堅持平穩過渡原則。(4)堅持精算原則,追求精算平衡。(5)堅持公平與效率相協調原則。
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地、社會保險、勞動關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工廠制度基礎上的、傳統主流就業方式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
2015年,我國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為1632.4萬人,僅占城鎮靈活就業總人數的7.3%。
(1)當前我國法制建設正在進行中,仍有許多方面還不完善,這其中就包括關于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2)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的繳費率制度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各方面較為完善,而關于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繳費制度發展時間較為短暫,各方面還不合理。(3)中國經濟結構的全面發展結果是存在越來越多的靈活就業人員。地區間的人員流動率逐年增加,這就要求養老保險在地區間易于轉移接續。
隨著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靈活就業正成為緩解就業壓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就業形式。然而,由于靈活就業人員具有工作不穩定、收入不固定等特點,以及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之初主要針對體制內人員的特征,使得大部分靈活就業者處于保障體系之外,這樣既有失社會公平性又損害了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推進靈活就業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緩。下面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議。
任何制度的順利進行必須有法律法規作為支撐,否則無法順利進行。
由于我國目前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城鎮在職職工設計的,對靈活就業人員不適用,因此加快制定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不論是針對城鎮在職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還是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實現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都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張曉艷.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統籌層次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7(4):219~221.
[2]鄭功成.從地區分割到全國統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