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斌/新疆師范大學
哈貝馬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哲學家之一,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試圖從生活世界理論和交往理論的視角解決生活世界殖民化危機、構建和諧的生活世界。
作為一名綜合性的思想家,哈貝馬斯思想主要來源于胡塞爾、海德格爾、舒茨、維特根斯坦及盧曼等人。胡塞爾和舒茨對哈貝馬斯影響最大,其概念成為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的直接來源。“胡塞爾在《歐洲科學危機與先驗現象學》中,把生活世界定義為,唯一實在的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驗并能被經驗到的世界?!保?]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提出并非偶然,基于歐洲盛行的實證科學、客觀的數字思維。
舒茨拋棄了胡塞爾生活世界超時空形式存在的表述。生活世界是人們直接經驗的文化世界,早于人們對其任何反思和理論之前。舒茨還從現實、時間和空間以及知識儲存維度對日?,F實世界進行了分析。在時間上,我們對世界的接觸界具有先后循序,它并不會因人的不在場而消失;在空間結構上,把生活世界分為操作區域和工作區域。其四、在知識儲存理論的論述上,其發揮需要考慮知識的歸類化和相關性。其五、對知識堅持選擇性和目的性應用相統一原則。20世紀5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上了經濟危機,國家勢力迅速擴張。西方學者阿倫特認為,“她把人們的活動分為‘勞動—工作—行動’中去理解。私人領域中的勞動,在這個領域里奉行私人利益至上不容侵犯;作為人類更高級的自律的行動,它的特點是能充分自由表達和互動理解;工作則是介于勞動和行動之間的領域”[2]。
哈貝馬斯,批判先前關于生活世界先驗性的論述并繼承胡塞爾關于生活世界的非主體性和奠基性的認識。它是一種“意義的基礎”,也就是,胡塞爾所說的“用非課題性的知識的概念已經指明了一條揭示這個意義的路徑?!保?]哈貝馬斯把生活世界理解為一種以自身經驗的存在為基礎并從經驗出發來探索其意義,它不需要先驗性知識和現象學知識來解釋其存在。其次,繼承舒茨主體間性和儲存知識思想。在哈貝馬斯看來,“文化是儲存起來的知識,交往參與者通過相互就某事達成理解,用這些知識來支持自己的理解?!保?]最后,私人在公共領域里具有重要地位;公共領域是由公民個人的意見所組成的,是意見表達一致的結果;兩者的目地在于對自由的追求。哈貝馬斯以資本主義當前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他試圖通過公民之間相互討論,達成共識,共同維護生活世界的安全。
哈貝馬斯在汲取胡塞爾、舒茨、阿倫特等人關于生活世界思想的基礎上,并把交往理論和語言學加到生活世界理論。哈貝馬斯把理性從“天堂”拉回“人間”。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問題是傳統的西方哲學關注的重點。從蘇格拉底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思考到柏拉圖以理想為基礎的絕對世界的理想國理論再到康德的三大理性以及黑格爾絕對精神,都無一例外的。哈貝馬斯認為,西方理性具有濃厚的先驗色彩,這些行而上學的歐洲哲學很明顯具有超驗的本質。與形而上學不同,近代西方出現了實證主義、科學主義等非理性反理性思潮。在主體問題上哲學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范式轉變,中世紀早期,本體論向認識論的過渡,以神為主體的一元論瓦解,以人為中心的主體論開始構建;20世紀,從認識論向符號論的轉變。哈氏認為“唯心論和唯物論都設立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而這種同一是建立在模仿的概念之上的”[5]因為,事物本身的物與人們借助符號表達出來的物是不同的其具有本質區別;借助于語言符號表達出來的物,只是先在某物的再現。這是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對于真理和真實來說“既然沒有一個先在的可以比較的原初狀態,那么也不存在一種判斷它們是否成為真理和真實的客觀標準,把人們的認識說成真理和真實也就沒有任何根據了,所以討論主體也就變得十分可疑了”[6],主體應該放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思考。
在理性定位和主體問題的思考中,哈貝馬斯得出實踐理性取代先驗理論和主體-主體的思維模式的結論,并把實踐理性和主體間性加入到了交往行為理論;試圖用交往理性活動來促進生活世界理性化。
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中寫到,“生活世界是交往主體進行交往行為的背景,是言語者和聽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驗場所;在其中他們能夠相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們的表達與世界(客觀的、社會的和主觀的世界)相協調;在其中,他們能夠批判和證實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們的不一致并取得認可?!保?]這個背景是“一種我們自動擁有的未被意識到的,不能被懷疑的知識組成的”[8]。
生活世界是由包括文化、社會和個性構成。文化,是主體間交流中有關于內化的成為自身一部分的知識,具有社會歷史性,其形成過程需要一個巨大的知識儲備場所。社會,知識背景中有關制度、人際關系規則等。個性、主體參與社會化過程獨特的適應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文化、社會、個性可以實現再生產,彼此間相互影響,使生活世界理性化。
生活世界的功能主要在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相聯系上。根據言說者對言說對象的不同,對生活世界以外的世界可劃分為客觀世界、社會世界與主觀世界。言說者對“自然的外在世界中的某物的言說并與之外在事物發生關系則稱之為客觀世界”[9];“通過對合法的調節人際關系的總體中的某一情態的言說并與之別的行為者發生關系則稱之為社會世界”[10]。生活世界可以促進文化再生產、社會一體化和人格完善。
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生活世界受到了外界干擾并喪失其獨立性的過程。主要表現在:“把問題的合理性變成了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把一件事在內容上是否正確的判斷變成了對一種解決方法是否正確的判斷”[11]。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包含內在和外在的殖民化。隨著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的推進,人們的交往活動與原先設定的“整體的形式的組織起來的行動領域相分離”[12],生活世界出現“體制化機構代替了象征性結構”,并對人的自由空間進行了侵蝕。
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是對當代資本主社會危機的有力回應,對我們理解當前資本主義社會交往異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良好人際關系的維護提供了借鑒。但是,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只是從話語倫理的角度進行的,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內在矛盾。
1、構建平等主體參與的生活世界
在主體-客體交往范式的影響下,人們普遍認為,人是唯一的主體。人類把自己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對其他事物進行肆意的支配。原本在物質生產活動中主體-客體的思維范式,被移植到人類社會領域。很顯然,這種交往范式把人的自然活動和社會活動混淆了,沒有真正認識到主體的本質。
2、防止金錢和權力凌侵生活世界
單一的管理模式、強勢的官僚管理機制、高強度的工作很容易是人同質化,人際關系以及時間的商業化,以致被其不自覺的喪失了個體獨立性的存在。作為主體的個人,應該努力提高各項素質;在社會層面,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3、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擴大知識儲備域。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保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在實踐中,提高知識儲存域的時代性。提高社交能力、規范交往行為。
參考文獻:
[1][德]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與先驗現象學[M].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敬海新.阿倫特的公共領域思想研究[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7(02).
[3]劉志丹.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的特征與來源——基于哈氏研究的一個誤區[J].中南大學社會學學報 ,2014(06):149~153.
[4][德]哈貝馬斯.后行而上學思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73.
[5][6][9][10][12]章國鋒 .關于一個公正世界的“烏托邦”構想[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31~32,33,115,112.
[7]吳寧,徐慧.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及其對我國的現實的啟示[J].理論月刊,2015(03):49.
[8][11][德]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上卷[M].曹衛東,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