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妮/延安大學
在傳統西方哲學的發展中,亞里士多德是把“實踐”變成一個哲學概念的第一人,他認為“實踐”是不同于理論的人的活動。“實踐”是倫理道德行為與政治行為,有別于生產勞動。后來的康德將“實踐”區分為技術實踐與道德實踐,并且最終歸結為了道德實踐,即對“善良意志”的實踐。黑格爾哲學中也有比較豐富和全面的實踐觀,在其著作中多次闡述并論證了勞動的作用。黑格爾認為人類實踐最重要的形式就是人類勞動。而費爾巴哈的觀點是把“實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系,他提出“理論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幫助你解決的。”通過比較發現黑格爾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實踐觀,是不知道其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則是一種比較低層次的生理欲望的滿足,他雖然是唯物主義的實踐觀,但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性卻沒有足夠的認識。馬克思在前人的基礎上,批判的繼承了西方哲學發展史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科學成分,最終實現了辯證法和唯物論的科學統一。
該《提綱》全文11條,有其中十處講到了“實踐”范疇,從頭到尾文章的主題始終貫穿著“實踐”這條紅線。在《提綱》中,馬克思不僅闡述了科學的實踐觀,同時詳細的闡明了實踐觀的基本內容。
第一,文中提到實踐是人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馬克思總的概括了人的活動,不單是把實踐理解為理論的批判活動、物質生產活動、革命活動等。第二,實踐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即物質生產勞動,從自然界謀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這一點在馬克思以往的著作中得到了肯定。第三,實踐在本質上是“客觀的活動”,即物質活動。以往的哲學家看不到實踐的客觀本質,這是陷入唯心主義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正是把握了實踐的本質,最終才能找到根本出路和突破口。第四,實踐的能動性。實踐是人們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這一目的就是改造世界,而不是把他當做完全客觀的東西,要不然就抹煞了主題的目的性、創造性及主觀能動性。由于主體的能動性就表現在實踐中,所以,能動性的基礎是實踐。第五,實踐的革命性。《提綱》中多次強調了實踐對于改變世界、改造環境和改造人自身方面的意義。第六,檢驗認識的客觀真理性的標準就是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和力量及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就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人類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經院哲學就是脫離實踐靠引經據典的證明概念,而現實性與力量,就是正確反映現實事實的思維,通過實踐轉變為客觀現實,正確的思想是可以轉變成改變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的。
“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便以此為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恩格斯說過。人類發展的歷史是一個延續不斷的過程,每一種思想的進步和發展都是站在前人的肩上。毛澤東的實踐觀不僅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還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
實踐觀發展迅猛的階段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而毛澤東的實踐觀也在這一期間出現。我們探討和研究毛澤東的實踐觀,首先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背景下去解讀,但它的直接來源確是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十月革命中的典型示范成了我國無產階級學習的范本,從此讓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關于“實踐”,列寧概括為“生活的、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基本的觀點。”毛澤東在此基礎之上,親自參加中國革命,將實踐與中國社會變革緊密相連。毛澤東的實踐觀與馬克思的實踐觀有著內在一致性,從哲學思路上來說都是實踐的哲學。
毛澤東的實踐觀在我中華大地生根開花,一方面是受馬克思實踐觀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與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中國傳統哲學有著天然的直接聯系。中國古代哲學中常常將行即實踐和知放在一起考察,這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重大特點。《左轉》提到“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古文尚書》里則有“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這些思想都強調了知易行難。知行問題在中國古代尤為著名的是朱熹和王陽明的“知行統一”說。前者認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熹重點強調了知與行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而王陽明的主張則是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說,他非常重視行,甚至泛化了行,把知也當做行。近代知行領域的最高境界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他認為近代中國積弱衰敗就是由于知易行難說的長期浸透影響的。孫中山提出了“行其所不知以致知”,認為行是容易的,知是高深的。
毛澤東吸取了馬克思實踐觀和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在與中國實際結合的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實踐思想理論建構,在二者的支撐下,完成了較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化。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的《實踐論》發表,當時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結束,抗日戰爭剛剛打響,為了應對這次偉大的革命,共產黨人通過將馬克思主義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實踐,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影響使我們革命的力量白白損失、隊伍蒙受挫折,這迫使毛澤東《實踐論》的誕生。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實踐的現實性和能動性進行了明確的說明,同時將實踐看作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的活動,任何個人的實踐也都是社會的、歷史的實踐。文中著重強調了認識概念在實踐中的地位及作用。首先,實踐是通過認識作為來源。毛澤東《實踐論》中提到“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梨子的味道只有親自吃一吃才能知道。認識從來不是憑空而來,不是產生于人的大腦,而是源于對現實的實踐。其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最終動力。所有的認識離不開生活實踐的推動,在實踐的推動下完成了認識的兩次飛躍,一步一步推動歷史的年輪向前進。再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是在同謬誤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真理的不斷發展讓我們的認識也如長河之水永無終極。真理的判斷標準不是來自主觀,而是按照客觀規律來判定與否。最后,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改造世界就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最關鍵的不是掌握規律,而是駕馭規律去改造世界。認識是從實踐中來,然后回歸到實踐中。
毛澤東《實踐論》中提到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統一。只有不斷的提高我們的主觀世界,才能更有效的改造客觀世界。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中,中國歷史的現狀和人類歷史的發展都促使我們的認識發生轉變。中國共產黨人,理應順應事物發展的潮流,否則就會阻礙社會的變革,甚至讓歷史的車輪倒退。毛澤東的《實踐論》就是要揭露教條主義的錯誤,改造共產黨人的主觀世界和認識能力。由于客觀世界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所以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也是一個無限實踐過程,毛澤東從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客觀需要出發,提出了科學的、辯證的實踐觀。
馬克思側重于從主體和客體、毛澤東側重于從認識和實踐的角度,兩人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對實踐進行了闡釋。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以及對以往的舊哲學的批判與繼承來探討,毛澤東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路徑角度探討。
馬克思的實踐觀是建立在辯證法和唯物論的統一的基礎之上。通過人的現實的、感性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在不斷的否定、改造、創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才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和統一。馬克思的實踐是回擊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銳利武器,而毛澤東的實踐是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實踐中,通過不斷的發展和積累,徹底走向了辯證唯物主義,進而成為忠實捍衛者。《實踐論》是在具體的歷史階段為了糾正教條主義的錯誤傾向,為我國的革命和社會建設實踐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旨在通過正確的實踐觀來提高我黨思想認識水平。
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馬克思的哲學任務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系統的批判以往的舊哲學,發現新世界。毛澤東的哲學是基于救國之現實的哲學沉思,他從小飽讀詩書,就是為了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繼承發揚了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思想和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積極成果。綜上,馬克思和毛澤東的實踐觀都包含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統一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他們都是追求對現存世界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