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宜賓學院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的使用極其頻繁。隨著傳統媒體不斷受到來自新媒體的沖擊,社會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叭襟w”讓不同類型的媒體形式重新整合,媒體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它包括了紙質媒體、視頻媒體、聲音媒體以及最新的即時傳輸媒體,涵蓋了視、聽、形象、觸覺等全部感官。由此可見,全媒體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媒體形態的多樣化,內容展示方式的立體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取得最佳傳播效果。當然,作為集聚新思想新觀念的高校,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帶來了新的考驗。
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恐怖的網絡暴力,肆虐的網絡謠言,低俗的網絡色情,以及其它種種網絡丑態,都正在侵蝕著大學生的視聽。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往往存在著大量的對于各類事件的娛樂化解讀,這就催生了一種泛娛樂化的網絡氛圍。而作為很容易受其影響的大學生群體,在這種娛樂化的氛圍下往往表現出浮躁和盲從的心態,他們習慣于以自媒體為載體,對各類事件進行盲目的跟帖和隨意的轉發,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此外,低俗網絡文化也在這樣的氛圍中大行其道。大學生對于新事物新思想的獲取途徑廣,對于信息資源的收集利用豐富,他們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但同時自我意識較為突出,缺乏社會經驗,辨別能力差,心智不夠成熟。因此,面對紛繁復雜的媒體信息,大學生娛樂化傾向較為明顯。而全媒體環境下更為開放和豐富的媒體平臺,以及更為便捷和立體的傳播方式使得泛娛樂化這一問題愈發突出。
隨著手機、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主流傳統媒體已無法獨享話語權,輿論引導力明顯下降。此外,部分傳統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出現了同質化的問題,較之新媒體,其報道形式死板說教,言論缺乏真知灼見,使其漸漸缺乏社會影響力。因此,傳統媒體手段已不再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主要來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為了次要來源。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大學生很容易通過一些網絡社交平臺,自媒體群組等發表一些情緒化或非理性的意見,同時對網絡信息進行快速反應和傳播,從而形成群體認同。傳統媒體的主流宣傳地位無法捍衛,公信力下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學生既是網絡新媒體的受眾,也是改善網絡生態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傳播途徑多樣,傳播狀態隱蔽,監管機制不健全的新媒體傳播環境下,人們的傳播行為大膽而自由,極易產生不真實的信息。由于不必承擔現實責任,大學生很容易在道德認知方面出現偏差。在網絡世界中,學生可以隨意更改自己的身份信息,而不必為其負責。因此,在對媒介信息沒有正確認知的情況下,他們習慣性地利用開放的新媒體平臺任意發表屬實或不屬實的言論,并且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不經思考地展開盲從性的網絡攻擊。大學生具有很強的社會參與意識,但又存在對一些社會事件的認識不夠成熟的特點,因此,當他們受網絡上一些不實言論的影響時,很容易在行為上人云亦云,缺乏客觀理性的判斷,從而發表一些過于沖動的言論,這種在認知上的偏差最終導致了道德上的危機。
如今,很多媒體為了追求所謂的收視率和發行量,刻意去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傳播內容良莠不齊。而大學生在接觸這些媒介和信息的過程中,往往不具備辨別真假的能力,由于自身社會經驗的缺乏和心智的不完全成熟,他們對媒介信息的認識不夠理性,對傳播者的意圖把握不準確,無法對信息進行篩選,這也導致了網絡詐騙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時有發生。此外,大學生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多數大學生對媒介道德規范的認識較為模糊。一些大學生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隨意制造并轉發謠言,他們對于網絡安全管理和言論自由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欠缺,意識不到位,甚至部分學生對此仍處于完全無認識的狀態。大學生對于媒介的自主批判性能力不強,導致其媒介素養存在問題。
雖然網絡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但我國網絡法律法規的建立卻較為滯后,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全媒體環境下,網絡影響力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無論是影響范圍,還是影響速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飛速發展的背后,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由于法律不具備預測性,相關網絡法律法規的制定需要較長的時間,最終的修訂完成也需要繁復的程序,因此,通常情況下,往往是在出現問題以后才對相關問題進行約束,并制定法律。這樣漫長的制定過程就導致了許多網絡行為在大規模發生時卻無章可循,無法可依。而在網絡安全問題方面,我國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還存在一定的距離,網絡安全隱患較大,容易讓一些不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甚至是遭到黑客和反動勢力的攻擊。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也會因為得不到良好的引導和有力的監管而失范。
為彌補新興媒體在可信度方面的缺失,應充分利用好校園傳統媒體,在新輿情產生時,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可以起到導向作用。雖然新媒體的受眾更廣,但它多以傳播速度快、信息范圍覆蓋廣為特點,在信息內容的深度方面不及傳統媒體。因此,重視和加強校園傳統媒體,融合傳統媒體的“深度”和新興媒體的“廣度”,才能使主流聲音的引導力得到加強,有效弘揚社會主旋律。具體來說,一是重振校園傳統媒體。對于針對校園較為成熟的傳統媒體,如校報、校刊、廣播站、校園電視臺等,應繼續加強對內容的挖掘,進行深度報道。二是革新校園新興媒體。針對校園日益興盛的新媒體,如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平臺,注重對內容的篩選和把控,打造網絡媒體的深度報道品牌,逐步提高公信力。學校應將新舊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宣傳,加強新舊媒體間的互融互動,在形式上做到多樣化,在內容上探索深度性。同時,校園媒體要充分發揮貼近學生的優勢,努力打造“草根報道”品牌,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性,順應“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主播”的校園新聞傳播格局,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媒介素養培育平臺,創造健康有益的媒介環境。
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強化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培育,首先應該加強對校園網絡環境的監管。首先,政府應加強對網絡傳媒運營商以及各種自媒體平臺的調控和監管,盡快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大對于網絡犯罪的打擊,規范網絡道德。其次,對于高校來說,應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及時監測,及時掌握學生的輿情信息,把握網絡輿情動態,并建立校園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的長效機制。再次,針對校園內泛娛樂化、反主流化的網絡環境,學校要加強對主流媒體的正確引導,明確信息傳播主體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要合理疏導社會矛盾,加強對主流價值觀的正面宣傳,促進優秀的傳統道德與網絡道德融合,為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學校還應積極開展校園網絡輿情的研究工作,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校園網絡輿情,有效處理輿情危機。
加強道德建設、提升大學生網絡自律能力是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一個重要任務。當前,網絡中存在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文化也在這樣的環境中被逐漸淡化,以致于網絡道德問題也被弱化。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為指導,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前提。學校要在課上課下的各項任務中,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自覺抵制網絡中錯誤思想和外來勢力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甄別能力和網絡信息識別能力。此外,高校還應加強對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培養,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法律法規,將外在的網絡道德規范內化為自主自覺的行為。
傳播積極健康文明的網絡正能量,不僅凈化了網絡環境,也對新時期網絡道德的培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順應全媒體環境下新舊傳播媒介間的融合趨勢,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利用好傳統媒體平臺,廣泛使用新媒體技術,把握網絡輿情導向,引導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幫助大學生做理性思辨、正面發聲的網絡使者。
參考文獻:
[1]劉天航,靳振華,林波.全媒體發展背景下的大學生輿情引導與危機應對[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6(6): 50~52.
[2]袁貴仁.把握大勢 著眼大事 努力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J].求是,2015(3).
[3]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