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紅
江蘇省沭陽縣廣州路小學
由于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情感教育和語文教學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關系。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情感教育積極滲透,這樣做的目的不僅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情感品質,同時還能加強自我調控能力,推動教學目標的全面化。
由于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素質教育也進一步提出新的要求。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對其開展相關的規定,語文教師教學時,要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積極培養,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進而逐漸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推動小學生的文化素養。結合學生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可知,教師在教學時,要對學生情感給與尊重,通過教材中的課文內容,積極引導小學生能夠形成正面情感,也就是所謂的對教學任務以及目標完成的基礎上,實現學生情感能夠得到升華。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滲透情感教育,能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積極拓展,同時還能利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通過相關研究可知,小學生心理相對來說比較敏感,心理比較容易滿足,一句鼓勵的話,或者一個眼神,都能讓小學生心理產生滿足感。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給與鼓勵和表揚,這樣能提高學生對事物探索的興趣,加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課堂情境積極創設,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加強教學活動形象性的主要措施。情感教育具有形象性特點,通過開展情境創設方法組織語文課堂教學,這對情感教育進行落實的有效方式。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教材文本出發,對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積極開發,合理運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教學氛圍。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錯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進行情感互動。例如:在對《黃繼光》這篇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文中就這樣的描述“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他舉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燈的光亮中閃閃發光。轟!敵人的火力點塌了半邊,黃繼光暈倒了”這是文章中的高潮,同時也是情感的主要迸發點。教師結合這部分的內容,可以在課前收集和文章有關的影視資料,在課堂利用恰當的時間給學生播放。學生通過對影視資料的觀看,能充分的感受到戰斗的殘酷,為每個情節的發展而心驚膽戰。這樣的教學情境更加具有真實性,學生能體會到英雄的付出,進而產生敬佩之情。知道現在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會對個人行為加強規范,現實美好的生活。教師對情境的創設,能夠用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推動語文情感教育的有效開展和實現。
要想保證情感教育的有效落實,教師就要對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新。以往傳統小學語文課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比較關注語文知識點的傳播,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能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但是通過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對學生的學習精神積極培養,引導學生成為一名學習者。例如:實施競爭與合作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幫助小學生建立團結、友愛、競爭意識。語文教師在開展競爭合作活動中,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和其他小組開展競爭,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活動,能利于學生對課文知識深入的討論和分析。例如在對《尊嚴》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情景教學進行優化,激發學生在情感上的需求。語文教師在授課時要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描寫哈默言行、神態等語句提煉,體會他自尊的可貴品質,通過教學情境的營造以及優化,能讓小學生認識到自尊、自愛對自我發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不同文章所蘊含的不同情感開展情感教育,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例如:在對《詹天佑》這篇文章講解時,教師應該對教材中蘊含的情感陰雨充分挖掘,主要表達詹天佑的愛國情懷以及創新精神,所以教師要對這一類關鍵詞、語句等進行提煉,培養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能夠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語文這門學科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著比較密切的聯系,所以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大部分內容都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要通過對生活實際巧妙的運用開展教學,這樣能引導學生在對教學內容掌握的基礎上,還能幫助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提高語文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性,讓情感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情感教育積極滲透,不僅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彼此信任,同時還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1]薄楊毅.談小學語文教師作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0):26-28.
[2]周桂艷,牛欣欣.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探析[J].現代交際,2015(05):205-206.
[3]蔣蓉.論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新要求[J].課程.教材.教法,2007(08):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