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
江西省余干三中
根據最新的科研結果顯示,多媒體技術可以使的課堂氣氛更加生動化,強化孩子們對語文學科的熱情,完善教學的準確性,拓寬老師們的傳授的知識面,幫助老師在45分鐘的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率。然而,在實際的課堂里,我發現大多數的一線的語文老師忽視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或是根本不懂得如何操作運用該技術進行初中時期語文的教學,這給多媒體技術的普及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所以,本文將為大家講述如何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多媒體教學的導入與應用方法,但愿可以為一線的中學語文老師有所啟發。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 “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揮,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象、圖形于一體,它在處理圖文、動畫、視音頻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如《日月潭》一課,是一篇地理知識的說明文,主要描述了臺灣著名的風景區——日月潭的美麗景色。但是,課文中所提及的我國的臺灣省、阿里山、日月潭都是學生未曾到過的,那秀麗的風光、童話般的仙境更是許多學生難以想象的,在教學中如果只出現課文插圖,就很難喚起學生的感覺美,難以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有限。于是,如果能夠上網收集臺灣省、日月潭的圖片資料,在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利用多媒體能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進行綜合處理和強大交互式的特點,向學生展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名勝古跡和美麗的日月潭,讓他們看到清晨的日月潭飄著薄霧;中午的日月潭美景清晰;雨中的日月潭一片朦朧;把學生帶到了令人向往的臺灣寶島,領略著風光無限的日月潭,刺激著他們的視、聽覺神經,令他們目不暇接,為學生創設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一開始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要了解課文、學習課文、探究課文的欲望。這種教學效果是一般插圖絕不能達到的。因此,適時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靈活地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氣氛,制造氛圍,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使他們更加興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就更加強烈,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則必然使學習過程趣味盎然,學生自然愛學、樂學,樂在其中。
《泰坦尼克號》是一部經典電影,學生很感興趣,但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劇中主人公的愛情觀、生命價值觀。上課伊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顯示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經典畫面,同時播放背景音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片段),在音樂、影視齊放的同時,再配上一段話:“同學們,愛情是人類的永恒主題之一,古往今來,每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中總少不了男女主人公的海誓山盟。《梁山伯與祝英臺》演繹了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的愛的凄美悲壯,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歌頌了一對沖破家庭束縛,以鮮血和生命祭奠愛情的年輕戀人,許多年來,我們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而1998年那部奪得多項奧斯卡獎的《泰坦尼克號》的出現,則打破了傳統模式,為愛作了新的詮釋”。隨之多媒體展示出課題《泰坦尼克號》,學生在影片在熏陶下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堂課的學習中了。
初中語文教材有些文章非常抽象,也沒有供展示的圖片,導入往往只能借助于語言媒介,可難有吸引力。多媒體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在教學導入中,使用flash動畫能起很大作用。通過動畫的導入,直觀地再現事物發展過程,能夠加深學習印象,提高學生的興趣。有時,甚至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制作一個flash課件。例如,在講授《月亮上的足跡》時,飛船是如何登上月球,又是如何返航著陸的,沒有圖片參考,單純的講述也缺少趣味性。如果在教學時制作flash動畫,上課演示給學生看,生動直觀地再現三級火箭的啟動與脫落、飛船和登月艙的分離與對接等。這些生動的鏡頭能引起了學生極大興趣,講述課文就簡單多了,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研究與探索科學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很方便,無論是音樂、圖片,還是影視、動畫,其實每一種方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起來同時使用。語文教師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創新課程導入藝術。
[1]張紅梅.淺析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與應用[J],考試周刊,2015年35期.
[2]谷百良.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化建設,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