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文言文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民族精神,想把他們繼承并發揚光大就需要在課堂上通過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喜歡并主動去學習,這也將對學生個人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廣大高中教師如何將本來就是教學難點的文言文傳授得淋漓盡致,學生學得樂此不疲,真的成了我們需要花費心血去研究的問題,下面我們立足教學實踐,從教學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角度去探討。
盡管新課程改革后文言文教學占了極大的教學比重,但在語文課程中文言文仍然陷入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困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文言文的話語環境距離現代生活過于遙遠,不利于學生熟練運用和掌握,難教難學;其次是更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因素。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大力鼓吹白話文,文言文被認為是封建殘余,阻礙歷史進步的東西,“五四”以后廢除“讀經”,國文走進課堂,文言文中被傳承的敬、恕、和、恥這些基本價值也隨著被廢棄了,致使學生不理解文言文文章的價值觀,使文言文教學落于下風。最后也是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高中語文的教學過去一直淡化甚至忽視了文言文的教育功能。尤其是當前的應試教育,幾乎使語文課程淪為考試的工具。對文言文課文,教師往往把文章肢解,對重點字詞進行解釋,對固有文法進行總結概括,對核心句式強調如何翻譯,以此來迎合考試的需要,而不重視文章整體的音韻美和精神價值。這幾方面導致了文言文教學的乏味枯燥。因此,要讓文言文教學走出困境,就該擺正文言文教學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的地位,強化文言文教學的文學教育功能。
新課標教材中古詩文在高中教材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再加上《語文讀本》的內容,閱讀量幾乎是原來的三倍到四倍,其中要求背誦的部分也有所增加。從表面上看學生的壓力增大了不少,在高中繁重的課業情況下,如果學生被動的去記憶這些內容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效果會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能夠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首先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再配合各種心理暗示和教學手段降低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估測,消除心理障礙,最后結合大量的閱讀培養語感,學生對高中文言文的學習就可謂一馬平川了。
語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使用一兩個方法和策略就能實現的,要有前面學習興趣的激發,心理障礙的清除,這樣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的、用心的去閱讀背誦課文,其中教師的個人魅力、知識底蘊與教學策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檢查學生背誦課文的時候往往用的較多的是 “通關法”,教師作為關主,學生一個個的過關,這樣發揮出來的只是學生個體的力量。還可以采取團隊協作闖關的方式,通過就近座位分組,各小組之間展開競爭,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背誦情況給予打分,最后小組總分,再加上先通過學生的特別加分計總分,評出優秀小組可以給予可樂之類的表彰。這樣不僅加快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幫助,還加快了學習的動力和速度,并且增進了友誼。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講授,很少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結果在課堂上教師講到什么地方學生都不知道,教師的講解、分析簡直就是“對牛彈琴”。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典文學的傳統方法即背誦和熟讀。背誦古典文學,不但能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印象,有助于透徹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對于開拓思路、豐富詞匯、熟悉文言文語法、掌握篇章結構、學習古人的寫作技巧,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傳統的文言文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利于知識的積累,利于學生明白事理,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能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熟讀、記憶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理解,而理解又有助于記憶。若能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和背誦若干首詩和文言佳作,真正從中吸取養料,那么,在讀文言文時,學生就會觸類旁通、得心應手。正如古代詩人杜甫所說:“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而高考文言文閱讀中考的正是這種知識遷移的能力。
語文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科學安排,不斷創新,激活文言文教學,讓學生學好文言文,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可見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仍是文言文教學的指導思想。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此,謹談談我的一點看法,管中窺豹,以一斑之見求共勉。
[1]智丁.高中語文新教材文言文教法淺談[J].河南農業,2008(24).23-35.
[2]曹賽男.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教學探討[J].語文天地,2011(1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