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西坡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丘頭鎮麗陽中學
改革語文教學,需要教育的創新。而教育創新的核心,是課堂教學措施的創新。要充分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激發他們積極思維的興趣,放手讓他們學習和探究感興趣的問題;要認真挖掘語文課程中的創新教育內容,開辟創新教育的渠道,采取多種方法,拓寬學生視野,加強學生實踐,為學生創造創新的機會。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沉浸在活躍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樂趣,依據學生心理特征認識規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欲望,推動學習的進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以求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疑問,以懸念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如教《故鄉》,我問學生:閏土稱我為“老爺”,楊二嫂稱我為“貴人”,他們對“我”的感情是否一樣?如教《孔乙己》時,我說魯迅先生在自己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為什么呢?接著我又問《孔乙己》描繪了孔乙己的悲慘遭遇,究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的悲劇?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潮,興趣油然而生。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教師要善于設法創設情境,善于使學生置身于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進入“共振”的境界。都德的《最后一課》主人公韓麥爾先生所上的“最后一課”是成功的,而韓麥爾先生之所以能成功上好“最后一課”,他在課堂上所創設的情境起了重要作用。為了表現“最后一課”的重大意義,韓麥爾先生用服飾來表示這一課的不尋常,以自己滿含悲痛的語言來表示失去祖國及不能講法語的痛苦,面對異乎尋常之勢,韓麥爾先生創設服飾、語言、動作、神態、板書、色彩、氛圍等外化情感使一個貪玩、逃學、不諳世事的小弗朗士在這一課中成熟起來,從而使這堂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中學語文大多文質兼美,有的課文文筆清晰;有的課文情深意長;有的課文富有幻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些課文可以通過朗讀、錄音、掛圖等來創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感情橋梁,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如學習《周總理,你在哪里》,我先用深沉語調講述周總理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鞠躬盡瘁的一些動人故事;再反復深情朗讀,詩尚未分析,但師生與作者已情感共鳴,師哽咽不能讀,生則潸然淚下;如學習《春》,我朗讀時聲調歡快,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當然,還可以用游戲激趣、導語激趣、活動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師應認真挖掘語文教材中能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靈活運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于知道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并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學生“眾鳥亂飛”,其結果是“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是先“扶”著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摸索,教師只在必要時作適當的引導,則不但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還會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的飛躍,以達創新能力的培養。如學習毛主席的詩詞《沁園春·雪》時,我先組織學生比較系統地剖析了詞的上闋;學習下闋,只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仿照上闋的思路來學習研究,學生興趣特高,思維特別活躍。教師可以在新課教學后,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維、想象,敢于質疑、釋疑,提高善于獲取知識的能力,使他們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當然,在剛訓練時,教師要作一定的指導,“扶”著學生學習,在學生對知識掌握到一定程度時,即可“放”手讓學生去獨立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只有當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都不能很好解決時,教師才作適當的點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再次發現,如讓學生對學過的課文進行簡單的改寫、續寫等。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鏈接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如學習《孔乙己》一文,分析完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后,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孔乙己?孔乙己這種性格在當今社會哪些人中繼續存在?”學生積極思維后,再引導學生分析孔乙己這個典型人物是作者取于現實生活,又經過藝術提煉,集中雕塑而成,從而逐步調動學生的優勢興奮中心,積極思維。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應與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基礎,將課文中的生活畫面、人物的喜怒哀樂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銜接,以激起學生產生共鳴,與作者共同感悟生活與人生。如此,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學生的認識能力、聯想能力、創新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同樣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新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打破成規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都必須與現實實際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經過鏈接現實生活的訓練,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課改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轉變教育思想,優化教學措施,培養創新思維,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