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雍
重慶市榮昌永榮中學校
作為教師有職責為學生培養人文意識,使學生養成文明與物質雙重充裕的人。學生的人文意識可以在教師的教學中慢慢培養起來,就目前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來說,現在正式培養學生人文意識的絕佳時期。所以教室要把握機會,培養學生人文意識,讓學生擁有人文精神的覺悟。
周國平曾說“教育的靈魂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僅能讓學生學會尊重人,也能讓學生懂得關懷別人,發展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自我品德,明白人生的定義,明白人生的價值。人文精神不僅在學生的成長中起推動作用,而且對學生的工作發展也有很大益處,如果學生有了人文意識,學生的思想也會成熟很多。在當前精神文明匱乏的時代,學生擁有良好的人文意識可以推動社會發展,共建美好家園。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推動教學的改革,使教育改革方向往素質教育發展。
教師可以在日常的學習交流中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教師是思想的傳播者,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師日常的話語和行為都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學生對于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精神的接受者。所以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行為,盡量將好的一面展示給學生。但是當前出現的一些問題說明教師并不能在交流中將人文精神神滲透給學生。很大一部分的教師不能意識到人文意識的存在,更無法刻意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上,甚至有一部分教師不去與學生交流。教師若想與學生進行交流,就需要創造意識,將人文精神融入對話,并且對于學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教師在交流中為學生灌輸人文精神能自然地影響學生,不讓學生覺得突兀,更好地培養學生情感,使學生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品格。而且富有情感地交談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并且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問題,方便教師掌控交談的大致方向。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提高文化涵養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知識發表感悟的同時可以將人文精神滲透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語文內容背后都有很深奧的意境,多數也體現了不同的人文意境,教師就可將含義表露出來向學生灌輸人文意識。但是有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死板,不能將課文背后深厚的含義表露出來,這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而且是教師的人文意識淺薄導致的。教師浪費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不能將人文精神滲透給學生不僅是自己為自己的教學任務增加阻礙,而且這樣也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甚至使學生的語文能力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教師也要結合課文將人文精神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的教學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存在,培養自己的人文意識。
例如,在課文《記念劉和珍君》中,不能只告訴學生這只是一篇紀念性文章,雖然此文中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等進步青年,對他們進行哀悼惋惜,也對黑暗社會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對民主生存表示希望,但是教師也應該告訴學生魯迅先生也充滿了人文精神,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等進步青年是一種尊重,是一種關懷,一種感恩,這也是一種人文精神。就像《沁園春?長沙》中也體現了人文精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種胸襟和士氣,體現了毛澤東的壯志豪情,真摯的情感,關心國家的安危,這也是一種人文精神。高中語文教材中與很多課文都提及了人文精神也包含了人文精神,對于教師要在課文中尋找人文精神的存在,并將此與自己的教學相結合。這樣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文,也能學生在語文課文中得到熏陶,在語文課堂養成良好的品質。
教師為學生布置相應題型來鍛煉學生的相應能力。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可以遇到很多其他的文章或事件,學生在題目上進行思考也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對一些精神與思想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形成全面思維能力。但是當前教師只顧著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為學生的挑選的題目也都是與訓練語文技巧有關的。學生沒有多余的空間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又怎么能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呢?
教師若想在習題中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就必須為學生廣泛挑選題目,不能只局限于語文課本。例如在創新題型中,教師可以多出一些感想題或者想象題,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訓練,進而為學生出一些感悟性題目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特別是在閱讀題中,學生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意識。閱讀題中的大量的文字,可以容納一篇完整的故事或事件,學生能更完整的看待問題,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在作文題中也可以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通常高中作文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思考,并且將思考的內容表述出來,教師將有關人文精神的題目融合進作文當中,供學生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能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鍛煉學生的人文意識,使學生的人文意識更加完整。但是當前的高中作文似乎已經套路化,作文的含義都大致相同,學生也懶得動腦子思考,將固定的幾個示例運用的不同的作文當中。教師若想改變當前的現狀,就必須改變本質,親自審核作文題目,將不同的擁有人文精神的作文類型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多加思考。
根據全文所講的內容,人文精神作為學生成長必須的意識,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意識。若想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還需教師努力,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引導學生。當然,在教師的教導之外,社會各界也要給學生成長的空間,幫助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