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徐森
(浙江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浙江 杭州 310018)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契合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通過低影響開發技術有效控制雨水徑流,改善城市水環境,增強城市防澇能力,維持生態平衡,使城市得以可持續發展。雖然海綿城市在暴雨內澇防治、雨水資源利用、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方面優勢突出[1],但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中央財政補助和地方財政補貼有限,難以解決項目建設巨大的資金缺口問題。PPP模式已成功應用于交通、運輸、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海綿城市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借鑒。PPP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分擔私營投資者的投資風險,而且能夠提高項目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然而,我國海綿城市PPP項目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技術上的創新和挑戰,且與傳統的PPP項目相比,海綿城市項目投資規模大、子項目繁雜、參與方眾多、社會資本積極性不高,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極易導致項目失敗。因此,對風險因素進行全面準確的識別和評價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海綿城市PPP項目風險管理的研究大多圍繞海綿城市的概念、內涵、定位、技術、方法等內容展開討論,鮮有研究者對于其中任何兩者結合產生的風險進行深入探索,尚未形成具體明確的針對海綿城市項目風險管理的應用成果。通過梳理已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知,目前用于PPP項目風險評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主觀性較大,且無法避免因主觀判斷而造成的誤差。而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可以彌補這些不足,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從整體上分析各評價指標、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并且容許變量測量誤差的存在,克服了傳統評價方法的偏差[2]。鑒于此,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構建海綿城市PPP項目風險評價模型,實證考察各項風險因素對海綿城市PPP項目的影響程度,并針對關鍵風險因素提出應對建議,為風險防范與控制提供參考。
本文通過閱讀大量有關公共基礎設施PPP項目風險的相關學術論文并對提及的PPP項目風險因素進行統計分析:選取了近十年來研究較充分的學術論文共22篇,初步列出93個PPP風險因素,根據這些論文中風險因素出現的高低選取頻次大于等于5的風險因素共31個,制定PPP項目風險清單,見表1[3-24]。
表1 PPP項目風險清單
注:A~V為文獻作者,詳見參考文獻[3-24]。
在上述風險清單基礎上,結合海綿城市PPP項目相關文獻[25-28]以及PPP項目庫中海綿城市項目的物有所值評價報告、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報告提及的風險因素,最終從風險來源的視角將PPP海綿城市項目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分成政治風險、法律合同風險、經濟風險、建設風險、技術風險、運營風險6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見表2第1、2、3列。
本文選擇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數據,調查對象主要為海綿城市PPP項目相關各參與方及研究人員,針對26個觀測變量,分別設計題項進行測量,各項問題的回答選項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由1~5分別表示風險因素對海綿城市項目建設的影響程度依次遞增,其中1表示“影響程度很低”,5表示“影響程度很高”。
此次問卷調查采取在線調查的形式,歷時3個月,共發放問卷460份,有效回收問卷359份,回收率為78.04%;其中來自高校有關專家學者64份,政府部門35份,私營投資方40份,PPP項目公司22份,咨詢機構51份,施工單位122份,設計單位25份,滿足研究需要。
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問卷數據的基本描述性統計和問卷數據的信效度檢驗;采用AMOS 22.0軟件進行效度檢驗和結構方程模型路徑分析、參數估計及模型適配度檢驗。信度檢驗常用Cronbach′sα系數檢驗,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判斷的標準為:Cronbach′sα系數>0.7。從本文測量模型的信度分析結果(表2第4列)中可以看出,總體和各觀測變量數據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7,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可用于SEM運算。
效度反映實際測量結果與預想結果的符合程度。一般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用因子載荷、平均萃取變異量(AVE)和組合效度(CR)檢驗會聚效度,要求標準化因子載荷大于0.5,CR和AVE分別大于0.7和0.5。運用SPSS 22.0軟件分析出KMO= 0.937,Bartlett球形檢驗的P=0.000,說明各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量表的結構效度好,適合做因子分析;運用AMOS 22.0軟件分析計算得到:各標準化因子載荷皆大于0.614(圖1),CR皆大于0.817,AVE的值皆大于0.516,說明量表的會聚效度好,見表2第5、6、7、8列。
表2 數據分析匯總
(續)
SEM估計分析廣泛采用極大似然法,樣本必須是多變量正態分布且是以簡單隨機抽樣來獲得[29]。本文考察變量的偏度(Skewness)和峰度(Kurtosis)檢驗樣本是否符合多變量正態性假定。依據Kline(1998)的說法,偏度的絕對值小于等于3,峰度的絕對值小于等于10,即認為觀測變量服從正態分布,用SPSS 22.0進行分析(表2第9、10列),偏度值絕對值小于2,峰度值絕對值小于1,因此,數據分布滿足正態分布的要求。
本文運用AMOS 22.0軟件構建海綿城市PPP項目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違規估計”檢驗,違規估計一般遵循三條規則:一為負誤差項變異的存在;二為標準化系數太接近或超過1(大于0.95);三為標準誤差太大[30]。如圖1所示,標準誤差全部在0.38~0.72之間且無負數;標準化系數在0.61~0.85之間,小于0.95,說明此模型并未發生違規估計現象,可以進行整體適配度的檢驗。各模型擬合指標(表3),皆達到了評判標準要求,模型總體擬合度良好。
圖1 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
圖1所描述的是關于一階驗證因素的模型,6個一級指標的相關性在0.4~0.73之間,說明圖1中模型的一階因素存在較高的關聯程度,且一階驗證性因素模型適配良好,因此假定6個維度存在高階因子,在一階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二階模型進行驗證[30]。同樣的,可以通過AMOS 22.0軟件進一步分析,然后得到相應二階因素的驗證和分析的測量模型(圖2)。
數據顯示各擬合度指標皆達到評判標準的要求(表3),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沒有發生違規估計且適配度良好(圖2),從統計學的角度表明該模型較合理,與實際情況較匹配。
表3 SEM檢驗整體適配度指標摘要
(續)
圖2 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
海綿城市PPP項目風險復雜且對項目的影響程度不同。從權重分析的結果來看,6個一級指標,即政治風險、法律合同風險、經濟風險、建設風險、技術風險、運營風險的權重分別為0.180,0.189,0.158,0.156,0.148,0.169,取值比較接近,說明假設風險因素對海綿城市PPP項目建設都有一定的影響。各風險因素對海綿城市PPP項目建設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法律合同風險、政治風險、運營風險、經濟風險、建設風險、技術風險。
法律合同風險方面,法律體系不完善,行業技術規范缺失,合同文件沖突或不完善風險權重系數靠前,依次為0.247,0.264,0.277。目前我國PPP模式的運用尚處在起步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成熟的合同范本,海綿城市PPP項目的建設也處于試點建設階段,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國家建筑標準尚不完善。對此,政府應該加強法律建設,形成一套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
政治風險方面,地方政府信用和支付能力、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風險權重排在前兩位,是該類風險中對項目建設影響較大的兩個風險因素。這是因為海綿城市PPP項目的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財政補貼、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中央財政補貼專項資金固定,但是地方財政補貼標準各有不同,受到地方經濟發展和財政狀況的制約,因此政府的信用和支付能力以及各項財政政策尤為重要。為此,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的前期審批應注意做好地方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評價,防止政府采取PPP變相融資。
運營風險方面,收益多樣性風險權重最大。海綿城市PPP項目的收入途徑有項目的運營收益、政府付費和政府財政補貼等。由于海綿城市的子項目多為非經營性項目,存在明顯的外部性,如減少徑流污染、減緩旱澇災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地產增值、增加就業機會等,不產生經營收益,所以政府付費和財政補貼是海綿城市項目的主要收益來源。對比傳統的PPP項目,海綿城市PPP項目運營收入方式過于單一。為此,應該找到有效的資金解決途徑,比如將非經營性項目與經營性項目捆綁打包;借鑒國外雨水排放許可制度和雨水收費制度等,盡快制定城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從而提高企業的預期收益,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
經濟風險方面,3個風險因素權重系數相當。海綿城市建設期長,項目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宏觀經濟風險,任何一種情況發生都可能對海綿城市項目建設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項目失敗。
建設風險方面,建設成本超支和部門協調困難風險相對顯著,項目公司要嚴加控制成本及各項支出。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園林、環保、規劃等多個部門,各部門的責任劃分難以明確。政府作為建設海綿城市的責任主體,應統籌協調各職能部門責任,加大監督力度,構建有效的監管體系。
技術風險方面,生態基礎設計和雨洪管理總體規劃最為重要。目前我國城市多是灰色基礎設施,各市政管網、水利工程及道路修筑功能割裂,而海綿城市的關鍵在于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來解決水生態和水環境問題,所以技術上要求與已有的灰色基礎設施能有效銜接和組合,這對實現海綿城市的功能尤為重要。我國各地氣候、地質地貌及水文條件千差萬別,不同城市面臨的內澇等水問題不盡相同,所以海綿城市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模式也應該因地制宜。此外,目前我國傳統的城市規劃沒有遵循海綿城市的理念,所以海綿城市的總體規劃與傳統的城市規劃,尤其是與具有法律效力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協調非常重要。
針對海綿城市PPP項目風險繁多且復雜的狀況,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風險影響因素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結果表明:法律合同風險、政治風險、運營風險、經濟風險、建設風險和技術風險對海綿城市PPP項目的影響程度遞減,并據此分別提出風險規避的應對策略。希望能夠幫助項目參與各方準確地把控風險,保障海綿城市PPP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高效運營,同時也為其他PPP項目的風險評價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