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坤 許文濤
(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3)
核電工程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涉及專業廣、接口眾多和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這些特點增加了項目進度管理過程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1]。為了在實踐中實現項目施工進度處于有序、可控的狀態,在某核電常規島及其BOP工程中應用了多種項目進度監測方式,建立了進度基準,監測項目的實際進度和偏差,評價偏差原因和提出應對措施,降低了項目執行風險,加強了項目進度控制能力,積極推進了工程進度。
作業項完成監測,即定期監測進度計劃中作業項的完成情況,通常是統計作業項的應開作業完成率/應完作業完成率。作業完成率,可以將其定義為按照一定統計周期(周/月等)對當前計劃進行監測時,處于當前統計周期內的實際開始作業項數量與應該開始作業項數量的比值,即應開作業完成率;或是實際完成作業項數量與應該完成作業項數量的比值,即應完作業完成率。通過對該作業完成率的監測,可以反映當前統計周期的作業項按時開始/完成的比例,以此反映當前項目的實際進度情況。
同時,進度計劃是依據項目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進行編制的,通過自上而下分解和自下而上匯總的方式,可以統計出任意WBS下的應開作業完成率/應完作業完成率,以此反映各個WBS的實際進度情況。在某核電常規島及其BOP工程中,以6個月滾動計劃為基準,對計劃中當月作業完成率進行統計,計劃中的WBS為項目的工程子項,對本周期內不同工程子項的作業完成率進行統計,可以監測計劃總體及不同工程子項下的作業完成率和偏差情況,及時分析當前計劃造成偏差的子項及具體作業。例如,某月作業完成率統計(表1),從中可以分析得出:主廠房、綜合管廊、循環水管道3個子項(WBS)的作業完成率均小于100%,滯后于計劃進度,其中循環水管道子項的進度偏差最大。
進度控制點是一份當前計劃周期內項目中的重要作業或關鍵活動的清單,應該包括每個活動

表1 某月作業完成率統計
詳細的工作描述,完成時間等參數,使執行者可以明確需要完成的工作。該種監測方式與作業完成情況監測相似,可以視為作業完成情況監測的概要統計。進度控制點一般為可交付的工程成果的開始/結束或與影響其他工作開始的作業。在某核電常規島及其BOP工程中,進度控制點完成率是依據6個月滾動計劃選取的施工關鍵點,對這些進度控制點的狀態進行監測,同樣可以反映出某一時點該控制點的進展與計劃進展偏差。
一般來說,對于相同的計劃,進度控制點完成率不高于作業完成率,但是進度控制點與作業完成率反映出的進度偏差的方向和趨勢是相同的,使用進度控制點監測可以比作業完成情況監測更加快速地判斷進度偏差方向和趨勢,而作業完成率體現的偏差程度更加精確和符合實際。
例如,綜合管廊D6-1的作業項有8項,分別是:①底板模板安裝;②底板混凝土施工;③施工縫處理;④內側壁鋼筋安裝、預埋件安裝;⑤內側模板、頂板模板安裝,內排架搭設;⑥頂板鋼筋安裝;⑦外模板支設;⑧頂板、側壁混凝土施工。進度控制點選取為:②底板混凝土施工;⑧頂板、側壁混凝土施工兩項混凝土澆筑施工作業。假設在監測時點檢查進度時,①到⑦項作業都按時完成,只有⑧項的施工未完成,則作業完成率是87.5%(7/8),進度控制點完成率只有50%(7/8)。通過作業完成情況監測和進度控制點監測的結果雖均為滯后于進度計劃,而且體現出相同的進度偏差方向和趨勢,但是作業完成率反映的進度偏差更加符合項目的實際進度。
實際進度前鋒線是一種在時間坐標網絡中記錄項目實際進度的曲線,是指項目執行進程中某一時刻的各作業項實際進度完成點的連線[2]。通過項目管理軟件或其他方式,將計劃中的各項作業的實際進度到達點記錄在時間坐標網絡中,并將這些點自上而下依次連接起來,形成一條折線,表示出該時刻整個項目的實際進度到達的“前鋒”。
前鋒線可以通過記錄項目實施中各作業條目的實際進度和時間做出,也可應用計劃管理軟件繪出。如圖1所示,通過P6軟件繪出的項目進度前鋒線,通過比較進度前鋒線與進度計劃中各作業項相交點的位置,可以判斷當前項目的進度偏差情況。當交點位于監測日期線上時,項目作業進度按計劃完成;位于監測日期線前(右方)時,項目作業進度提前;位于監測日期線后(左方)時,項目作業進度滯后。框內標示的作業為前鋒線位于監測日期線后,滯后于當前進度,滯后時間可以從時間坐標上算出。
通過前鋒線法,可以直觀地監測各項作業的實際進度和計劃進度的偏差,判斷進度滯后的程度,較作業完成情況監測和進度控制點狀態監測更加直觀。在項目實際進度狀態的監測中,實際進度前鋒線法通常與作業狀態統計配合使用。
工程量S曲線是項目工程量累計數值與時間的關系曲線。一般用橫坐標表示時間,用縱坐標表示計劃/實際完成工程量的累計值,將一定時間周期內收集的計劃/實際完成工程量累計值繪制在坐標系中,即可得到計劃/實際工程量S曲線。通過比較S曲線中某一時點的計劃工程量與實際工程量偏差、時間偏差,可以判斷項目的總體進度情況。
如圖2所示,以某核電常規島及其BOP工程某子項為例,繪制出其2015—2016年工程量S曲線。在S曲線中做任意垂直于時間軸的直線,此直線與計劃累計工程量曲線和實際累計工程量曲線兩個交點的差值即為進度偏差。此種方式可以比較任意時間點的進度偏差,偏差直觀、可量化,但是無法明確是哪一項作業形成的偏差。如需判斷和分析造成偏差的任務作業和原因,需結合作業完成情況監測或前鋒線法進行分析。

圖1 P6軟件中項目進展的前鋒線(截圖)

圖2 某核電常規島及其BOP工程某子項工程量S曲線
掙值法(Earned Value)是工程項目的一種綜合控制方法,可以對費用、進度進行綜合分析,及時監測項目進度偏差和成本偏差。這種方法通過對項目進行分解與綜合,對比分析項目實際進度與計劃目標,實現對項目實際進度的動態監測。
掙值法的參數主要有:
(1)計劃工作預算費用( Budgeted Cost of the Work Scheduled,BCWS),指計劃工作完成需要消耗的預算費用。計算計劃周期內按月累加的計劃工作量消耗的預算費用,生成整個項目的BCWS曲線。BCWS曲線是進行進度控制的基準[3]。
(2)已完工作預算費用(Budgeted Cost of the Work Performed, BCWP),指已完成工作量需要消耗的預算費用。計算計劃周期內按月累加的已完工作量消耗的預算費用,可以生成整個項目的BCWP曲線。BCWP曲線可作為項目實際進展的績效尺度。
(3)已完工作實際費用( Actual Cost of the Work Performed, ACWP),指已完成工作量消耗的實際費用,計算計劃周期內按月累加的已完工作量消耗的實際費用,可以生成整個項目的ACWP曲線。
(4)進度偏差(SV),指檢查時點BCWP與BCWS之差。
進度績效指數(SPI),指檢查時點BCWP與BCWS的比值。
SV和SPI都是用來衡量項目進度狀態的參數。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相符,則SV=0或SPI=1;實際進度提前,快于計劃進度,則SV>0或SPI>1;實際進度延誤,落后于計劃進度,則SV<0或SPI<1。
(5)費用偏差(CV),指檢查時點BCWP與ACWP之差。
費用績效指數(CPI),指檢查時點的BCWP與ACWP的比值。
CV和CPI都是用來衡量項目實施費用情況的參數。實際費用與預算費用相符,則CV=0或CPI=1;實際費用低于預算費用,有節余,則CV>0或CPI>1;實際費用超出預算費用,費用超支,則CV<0或CPI<1。
以某核電常規島及BOP工程綜合管廊N1、N2段的進度管理為例,在目標計劃中加載費用生成BCWS曲線;在進度監測過程中,對進度進行更新,得到當前計劃的BCWP曲線;通過輸入各作業項的實際消耗費用,得出ACWP曲線。綜合管廊N1、N2段的掙值曲線,見圖3。
同時,通過P6軟件可以依據更新的進度,計算得出綜合管廊N1、N2段的CV、CPI、SV和SPI,以及每項作業及整個項目的CV、CPI、SV和SPI,見圖4。
結合圖3、圖4,可以得出,BCWS,BCWP和ACWP的關系為BCWS>BCWP>ACWP,SV<0(SPI<1),CV>0(CPI>1),由此可以分析出進度稍有滯后,項目實際費用低于預算費用,投入延后,但工作效率較高。從掙值分析中,可以得出每項作業及整個項目的進度和費用的相互關系,直觀地分析進度和費用的匹配性。
掙值法的優點是可以從進度和成本方面對項目的進展狀況進行全面監測和分析,但是需要進度數據和成本數據的及時、準確輸入,應用不如前述的四種進度監測方式快速、簡便。

圖3 綜合管廊N1、N2段的掙值曲線

圖4 綜合管廊N1、N2段的CV、CPI、SV、SPI(截圖)
在工程項目執行中,只有合理地編制項目進度計劃,建立進度基準,采用科學的監測方式,定量反映項目的實際進展情況,才能準確判斷項目進度并加以控制,從而保證進度目標的實現。通過在某核電常規島及其BOP工程的項目管理中綜合應用上述進度監測方式和掙值法,開展進度的動態監測和分析,有效地保證了項目目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