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通 劉景礦 王東 薛維銳
(廣州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住建部發布的《工程造價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1]中提到,“十二五”規劃末,工程造價咨詢業增長勢頭旺盛,年增長達到14.4%,年營業收入增長到1 079.47億元。該行業發展迅速,企業數量達到7107家,投資服務工程達到28萬億元,從業人員41萬余人,其中獲得注冊造價工程師證、造價員分別為73 612和108 624人。工程造價咨詢業務經歷著向中高端結構性的轉變,全過程的造價咨詢業務占比增加10%,新的增長點如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BIM)、信息服務等,增長勢頭不斷凸顯。說明工程造價行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勢頭,從業人員未來將更注重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和現代化信息技術。
目前我國開設工程造價專業本科學歷的高校已超過130所,增速顯著,與此同時必須要高度重視工程造價專業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十三五”規劃期間政府將完善以職業資格制度為龍頭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計劃打造100名專業領軍人才與5000名金牌造價師,帶動工程造價人才素質全面提升。為了更好地響應政府號召,對已開設工程造價專業的高校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適應時代的發展已然迫在眉睫。在本科院校里面,不少地方院校的學者提出了本校特色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天津理工大學尹貽林教授提出了工作坊實踐教學及“四位一體”模式下的畢業考核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提供了保障[2-5]。郭曉劍等構建以 CDIO 工程教育理念為基礎的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創新模式[6]。鄭小俠等提出了BIM技術人才培養應融入工程造價人才培養過程中[7]。趙輝等提出了“厚基礎,重實踐,抓創新”的理念,清晰闡明了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地構建了人才培養教育體系[8]。劉元芳借鑒RICS、PAQS對工料測量師知識結構和能力標準要求,提出了工程造價專業人才能力培養體系研究思路[9-10]。陳德義等提出了卓越造價工程專業后備人才培養的可行方案,利用咨詢企業的技術優勢與實際工程項目,探索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培養卓越造價工程專業人才的教育新模式[11]。施有志等提出了全過程精細化工程造價管理的內涵及具體的人才培養要求;基于高校的角度,從培養規格、專業課程體系、實踐與創新體系等三個方面,探討全過程精細化工程造價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12]。縱觀以上學者所提出的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方案,各有特色,適合培養服務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人才。然而,我國《工程造價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人才隊伍的建設有新的要求,強調要以工程造價信息化為條件,在此條件下進一步進行經驗管理和意識創新。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全面引入建筑行業,工程造價信息化加快了步伐。在“互聯網+”信息化環境下,如何培養工程造價人才,對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結合廣州大學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實踐,對高校工程造價專業在“互聯網+”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做進一步探討。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建筑行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各方共同構筑出了一個互聯化、集成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互聯網+建筑”全新生態圈。“互聯網+工程造價行業”是這個全新生態圈的一員,對整個造價行業將產生重要影響。一是“互聯網+”是支撐造價行業的重要力量,是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互聯網+”的開發深度與廣度,應用的多樣性與靈活性,都會給工程造價管理帶來新契機。二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給整個造價行業帶來根本性變革,充分利用互聯網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優勢以及高效性、準確性等特點,可使勞動率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人才消耗也大大減少,促進行業跨越式發展。三是與“互聯網+”相結合,工程造價行業能夠迅速與國際接軌,進一步開拓全球化市場,引進世界高端人才與技術,能夠有效地提升造價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需求。
通過運用“互聯網+”的特性,工程造價專業人員可以搜集掌握最新的市場材料價格信息,并對已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在對信息整理、歸類、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商機。另外,也可以為業主的信息處理提供造價預測、分析等綜合研判。從業人員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必須發揮自身的價值和優勢,與時俱進,培養尖銳敏感的洞察力;不斷加強專業基礎知識學習,運用新技能如大數據應用等武裝與提升自己,運用綜合知識解決企業現實中的關鍵問題,如成本控制、投資決策等,為企業和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本科院校中,工程造價專業2003年被設為教育部目錄外專業,2012年被調整為基本目錄專業。截至2016年底,全國范圍內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院校已有130所,高職高專院校的數量更大[13]。單從廣東省對該專業的招生統計來看,3所本科院校與29所專科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數都達3000余人。
互聯網的發展給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達到這些素質要求,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但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我國地方性本科高校在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據有些學者研究發現,目前多數本科院校在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方面,缺乏對市場人才需求的準確把握,只教會了學生怎樣獲得證書(如造價員證或助理造價工程師證),缺乏實戰性的造價軟件操作等,以至于在企業招聘中因工作經驗不足屢屢被拒[14]。還有的只向學生灌輸最基礎的造價知識,沒有將所學知識進一步升華、總結與運用,使學生仍停留在基礎知識內,與“卓越造價工程師”要求相差甚遠[15]。更有些應用型大學,完全依葫蘆畫瓢,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要求構建出知識理論框架體系,創造出適合自身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重理論、重研究”地培養學生,使學生所學知識與其所面臨的實際工作相脫節[16]。以上種種問題,即是現今大多數地方高校工程造價專業(或方向)所面臨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
一直以來“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根植在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中,但是結合“互聯網+”的工程造價除了要有基本的造價知識,還要有實際操作能力。據部分學者研究發現,雖然部分高校在其課程上增加了現代化多媒體的應用,如幻燈片、實物投影,但是并沒有改變傳統灌輸知識的模式,學生的創新性與實操技能無法得到發展[17];還有些高校采用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但由于學校實操訓練設施、設備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和需要,無法向眾多學生提供實訓設施,最終造成既沒有把知識完全傳授給學生,也沒有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18]。以廣州大學為例,該校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見表1,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合計為56學分,占總學分的34.1%。雖然學校加大實踐環節的力度,任課教師在規定的學時內也加大了授課內容,但縱觀教學計劃,實訓方面仍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
從注冊造價工程師的執業范圍分析,造價專業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外,還應吸收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并能夠基本掌握且靈活應用。為了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還應具備必要的外語知識[19]。在教學師資上,對教師以及授課范圍的要求更高、更廣。工程造價是一門實踐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專業教師如果缺乏現場工程實際經驗,就很難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指導。而隨著地方性本科高校專業教師學歷要求的逐年提升(基本上需要獲取博士學位),他們的理論水平很高,但在實踐技能方面卻還有一定缺陷。
經濟發達地區本科院校很多師資都具有博士學歷。但有些高學歷人才畢業就直接進入高校任教,因此教學經驗不充足,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也無法完美地相轉換和契合,造成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弱的教學模式,結果學生無法達到授課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認知高度,同時實踐能力又有缺陷,授課教師也無法深入指導實踐,這非常不利于工程造價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表1 工程造價總學分、總學時及課程結構比例
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包括我國的香港地區都有測量工程師行業協會,該協會對高校實施專業課程認可制度、專業人士管理制度,為行業與高校之間建立起聯系。而目前國內雖有類似的工程造價協會,地方省市也設有分會,但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專業培養方案指導有限。各地方本科院校更愿意針對自身的辦學特點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或照搬重點大學的培養方案。面對“互聯網+”的時代,信息化程度提高,如何構建工程造價專業評估體系,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確定是制訂人才培養計劃的關鍵。具體的培養方針,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從學校層面,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專業能力為根本,以為行業、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從市場供求層面,研究各單位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職業資格、素養以及崗位能力等的要求,并結合不同層次、不同地區及不同院校的特點,制定專屬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廣州大學的工程造價專業培養為例,經多方面調研,培養目標為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如土木工程、其他工程技術知識等,能夠系統掌握造價管理基本理論與技能,具有較高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尤其是“互聯網+”應用能力,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方面)。同時獲得造價工程師技能訓練,具備較高專業綜合素質和較強工程造價管理能力、經濟分析能力以及合同管理能力,能夠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工程項目決策分析與經濟評價、工程計價依據編制、全過程造價管理與控制等方面工作,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技術、懂經濟、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高級工程造價專業人才。
教學內容是課程建設的基本核心,是打造多元化課程體系的重要建設部分。在“互聯網 +”背景下,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新穎前衛。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參照的綱領性文件,對教學水平的影響至關重要。推陳出新要求課程教學內容須與當下時代相結合,建立新的標準,豐富施工技術、方法等知識內容,通過現代化、數字化的互聯網思維,更新課程教學內容。“互聯網+”背景下的工程造價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應以“理論與實踐,技術與應用”為核心,重點突出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20]。課程體系可劃分為信息化能力、工程技術能力、工程計量與計價能力、工程合同與招投標管理能力、國際工程造價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道德判斷能力等核心能力模塊,如為了實現“互聯網+”技術基本能力,應開設大數據技術及應用、管理與數據庫、計算機信息技術、BIM技術與應用、BIM軟件建模等課程。國際工程造價管理能力模塊設置國際工程造價與職業技能評估、國際工程承包、國際工程合同管理、FIDIC合同等課程。職業道德判斷能力模塊設置建設法規、工程倫理與職業操守、職業道德案例分析等課程。
大力推進網絡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這種在線學習的網絡平臺模式,全面高效系統地建立、完善網絡慕課學習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更好地參與學習過程,體驗更加深刻,師生互動更加活躍,BIM及其他相關課程能較好地跟進學生學習進程。
創新思維和增強工程意識的培養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以新的研究視角去觀察發現事物,在此過程中,逐漸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是現在急需培養的,而實踐教學正是培養此類人才的重要途徑。廣州大學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堅持采取循環往復式的方式,構建基于工作坊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不同的執業能力,使學生獲得全過程造價的綜合管理能力。在實踐能力培訓上,借鑒天津理工大學工作坊模式。尹貽林教授帶領的團隊以能力為導向,建立并實施了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包括識圖算量工作坊、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工作坊、可行性研究與項目融資工作坊、基于BIM的投資算量工作坊[21]。該實踐教學模式效果顯著,進行校內集中實訓,避免了校外分散實習的情況,滿足了行業能力的標準要求。
工程造價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技術性較強的專業。該專業不僅要具備相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等基礎知識,熟知計算機相關知識,而且一些軟件的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如BIM、大數據技術應用。國內一流大學的BIM課程見表2。
建議在已有的教學體系中,新增BIM技術、大數據應用技術等相關課程。一、二年級時開設計算機基礎知識課程,三年級時開設BIM、大數據、云計算等概論課程。與此同時,為學生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建議本科學期末安排實踐課程,以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表 2 國內一流高校BIM課程
注:本表參考了國內一流大學教學網站及文獻[7]。
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如開設協同育人創新實驗班。該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基本學制為4年,采用3+1模式(第一年學習通識課程,第二年學習學科基礎課程,第三年學習專業課程,含專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最后一年在合作企業完成學業)。協同育人創新實驗班,邀請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等高級人才,在課堂上傳授及分享實踐中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實操訓練,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最后一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實現課堂與就業崗位雙接軌,為學生開通一條便捷通道。實習基地是保障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廣州大學工程造價專業秉承該原則,一直努力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目前,廣州大學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基地已達20余個。如清華斯維爾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簡稱斯維爾公司)、廣州永道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廣州新譽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等。尤其是與省級校外實習基地——斯維爾公司的合作,該公司每年對廣州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BIM技能培訓,部分優秀學生畢業后可留在斯維爾公司工作。
工程造價人才培養需要雄厚的師資力量,這對地方高校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思想上,需要教師創新教育理念,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找到切實可行且高效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發揮校企合作平臺作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服務教學,服務工程造價專業,提高該專業辦學水平。推進雙師型隊伍的建設。積極鼓勵青年教師與企業接軌,多參與科技項目、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在不斷加強自身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的同時,多撰寫高水平論文和積極申報各級別尤其是國家級科研項目;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執業資格考試,成為雙師型人才。積極鼓勵并選派優秀教師出國深造,參與國外學術交流,跟進并學習國際最新成果,開拓研究視野,尋求創新點,為該專業的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交流平臺。
為滿足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需要,提高工程造價專業人員的素養和技能,必須全面加強對工程專業人員的培養,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基于目前地方高校工程造價人才培養的不足,針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和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優化建議。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等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工程造價專業的培養模式應隨之改變,適應時代的發展,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不但要考慮全過程的工程造價管理專業理論,更要考慮學科的交叉性,注重大數據技術、云計算、BIM技術等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