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
我們正在被我們創造的反噬。
世界環境日來臨之前,相關環境報道相繼出爐,看得人心驚。而事實上,對日趨惡化的環境的揭示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今年是中國限塑令實施第10年。2008年,中國人每天使用30億個塑料袋,8年后,僅快遞業塑料袋使用量就達147億個。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顯然令中國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陷入尷尬和困擾。而快遞等行業并不在“限塑令”范圍內。
“環保塑料袋”的使用曾經被認為是限塑令取得的一大成果,但事實上,環保塑料袋需要嚴格的條件才能降解,它們和普通塑料袋唯一的區別,也許只在于消費者多花了一些錢而已。其去處,依舊是和各類垃圾混雜在一起,最終被送進填埋場或是焚燒場。
3月底,“泛大西洋垃圾帶”8萬噸塑料的發現,令科學家發出“難以置信”的驚嘆。據稱,在那一地帶,塑料污染“以比周圍的水流更快的速度呈指數級增長”。
將這一比喻放到中國,恐怕不虛。
中國曾經是全世界的“垃圾場”。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大量進口“洋垃圾”,以促進制造業的增長。1995年至2016年間,中國進口的垃圾從450萬噸猛增至超過4500萬噸。
二十余年間,一艘艘裝滿中國貨物的貨船浩蕩開往外國港口,上千個集裝箱里裝滿了運動鞋、毛絨夾克、眼鏡框——卸貨完畢,新的集裝箱被裝載上船:里邊堆滿了塑料垃圾。
這些“洋垃圾”經過回收處理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攝影師王久良拍攝的紀錄片細述了“洋垃圾”產業鏈——購買之后,分揀出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經過漂洗后粉碎,進而加熱熔化,再切割成可供制造業使用的塑料顆粒。
塑料垃圾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海洋,或者焚化場,對土壤、河流、海洋和空氣造成持久的傷害,而能夠再循環使用的比例極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這些垃圾以微塑料、塑料碎片等我們所不了解的形式出現在食物鏈中,進入我們的呼吸里,成為“隱形殺手”。
“之所以進口,還是有利可圖。可真的有利嗎?”王久良問了一個問題,“環境的成本算什么?”
該是改變的時候了。2017年7月,中國向世貿組織遞交通告文件,宣布中國2017年年底前禁止進口4大類24種“洋垃圾”,包括塑料垃圾,并關停一些污染嚴重的垃圾處理工廠。
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到來之前,歐盟做了另一個有力的動作。5月28日,歐盟發布新規,要求成員國必須在2025年之前實現回收90%的一次性塑料飲料瓶的目標。且制造商需要明確標示塑料用品的回收處理方式以及塑料垃圾對環境的危害。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消費,我們如何改變“缺少管理的塑料世界”,怎樣提高垃圾處理能力,政府、企業、民間機構和公眾,分別需要行使怎樣的權利、承擔怎樣的責任,合力將對環境的犧牲達至最低,這也許是最需要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