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倩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經濟模式被人們所接受。近年來,“共享”經濟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分享自己的閑置物品、技能等,便利了大家的生活,讓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分配。但與此同時,共享經濟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問題。
本文通過研究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狀況,深入分析了共享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與阻礙,并提出了一些意見與建議,希望對我國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義。
【關鍵詞】共享經濟 經濟價值 信用安全
一、共享經濟概述
共享經濟這一概念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提出的。共享經濟,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個體借助第三方平臺將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
二、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鄰里關系就很好地詮釋了“共享經濟”,有鄰居來借醋,倘若自家沒有,即使轉借也要盡量滿足鄰居的需要。在古代,往往幾個村子共享一口井,打水時,大家會互相幫忙。當別家人有疾病時,大家也會互相扶持。東漢末年文學家孔融四歲讓梨,教導我們要學會分享。宋濂小時候就非常好學,但家里貧窮,沒辦法買書看,便會常常向有書的人家借書看。
在最近幾年共享經濟之風在我國盛行,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睡眠倉、共享辦公空間等,幾乎無所不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共享經濟的圈子,拿出閑置的資源,與大家共享。“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共享經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設想。
在共享經濟下,國內短租共享模式如火如荼。綜藝節目《三個院子》就以短租為平臺,大家可以通過平臺租借房屋,一起度過共享的短期旅行。按照規則,住戶共享房屋的一切設施,共享廚房,一起做飯、吃飯。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們,圍坐在一張飯桌上談天說地,仿佛過回了從前的大院生活。租住結束后,住戶需要把房屋打掃干凈后才能離開。當然,不遵守規定,也會有相應的違規措施。在這一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之間的社交關系得到了加強,人與人的情感聯系也更加緊密。當然,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規則的支撐,共享經濟才能越做越好。
三、共享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一個個共享模式的出現,不僅延續著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更引領著一個時代的經濟潮流,讓千萬創業者行走在經濟新業態的前沿,創造一個開放且有無限活力的市場經濟。
共享經濟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出行方面,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電動車、共享電動滑板等;空間方面,共享房屋、共享辦公空間、共享停車等;和好友閑逛時,共享KTV;手機沒電時,共享充電寶;名牌包包不是夢,共享名牌包包;還有一些商場推出共享衣服。
共享經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和商家的合作,不僅推廣了互聯網平臺,也解決了商家的難題,實現了共贏。
共享經濟有利于社會環境的優化,在共享經濟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社會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我國的社會必將得到發展。
四、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和的不斷發展,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共享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蓬勃發展,前景遠大。然而,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共享經濟也帶來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社會性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發展的腳步。
(一)法律體系建設不完善
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完善的共享經濟法律法規,各種共享模式管理制度存在一定問題。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教授說:“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重新塑造了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平臺角色無法按照傳統的框架準確定位,導致傳統的法律分析模式無法適用?!?/p>
例如,共享單車遭到破壞,偷盜占為己有等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由于無站點,隨取隨用、隨時停放也出現了亂停亂放的現象,草坪、河溝,甚至樹上都能看到共享單車,嚴重影響城市交通,有損市容市貌。此外,用戶在共享單車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尋求保障時,并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不僅是共享單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后的共享行業會遍布各個領域。要想做好共享經濟,我國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具有針對性的共享經濟法律,涵蓋各行各業不同的共享模式,尋求最優化的解決方案。
(二)缺少信息安全管理
共享經濟大多通過“掃碼”的方式完成,用戶在登錄第三方平臺掃描二維碼時,我們的個人信息可能存在泄露的風險。無法否認的是在共享單車、滴滴打車、共享充電寶這些產品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在泄露我們的個人信息。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芯片傳感、掃碼支付、全球定位等技術面前,我們的個人信息如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消費信息等無所遁形,如何防范個人信息被泄露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難題之一。
(三)共享經濟沖擊傳統經濟
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感受到共享經濟相較于傳統經濟帶來便利,共享經濟的繁榮發展,對我國傳統經濟企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使其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經濟效益有所損失。很多傳統企業紛紛轉型,向共享經濟靠攏。其中,不乏冒進者,部分企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把共享經濟當成企業推廣的一種手段,推出一些“有名無實”的共享項目。典型的騙局就是“興鑫圓電子商務”事件,公司甚至沒有工商部門的注冊信息和相關資質手續,只為達到宣傳和融資的目的。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違背了共享經濟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本質。
五、促進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法規體系建設
法律是治理國家強有力的手段,在應對共享經濟出現的無法可依問題,國家應出臺更多法律法規,規范共享機制下出現的秩序混亂、保障缺乏等問題,使共享經濟更加公平正義,市場更加開放有序。在對企業的進入方面實行更加嚴謹的審核制度,謹防資質不夠的企業侵蝕市場,破壞市場秩序。鼓勵創新創業,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增強發展新動力,大力支持真正適合共享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項目,引導各行業有序競爭,為共享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各企業應建立更加完善的共享機制,制定更加嚴謹的使用規則與管理規范,加強誠信機制和監督機制的建設。加強技術壁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二)完善信用監督體系
作為21世紀的合法公民,我們不僅要學法懂法,而且重在守法,共享經濟的每位參與者都應有規則意識,在使用共享產品時,遵守各項規定,嚴格約束自我,文明使用。當用戶不能遵守法律時,就需要企業建立完備的信用監督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對用戶的使用情況做信用評測,并對用戶信用等級進行劃分。對于信用差的用戶采取一些措施,如處以罰款,不予使用等。各企業也可以共享信用信息,聯合抵制有較多不良記錄的使用者,凈化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強.《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瓶頸及對策》[J].2017-09 -12.
[2]《共享發展:內涵、機制和途徑》[J].2016-09-12.
[3]李英鋒《共享經濟需“共享法律”》[J].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