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現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探索金融更好支持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寧夏金融精準扶貧經驗為例,對產業金融扶貧提出發展新型農業主體,完善金融支持產業發展配套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產業金融扶貧產品和產業保險產品的建議。
【關鍵詞】產業 金融 扶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大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全局高度,將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場硬仗來攻克。寧夏是西部欠發達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集中連片特困區,寧夏各部門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大局意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發揮金融優勢,全方位助力脫貧攻堅,為推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2017年全區19.3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47元,增幅高于全區農民2.2個百分點。但脫貧攻堅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尤其是自治區確定的深度貧困地區,產業基薄弱,脫貧難度大。本文就下一步金融更好支持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做一些探討。
一、寧夏產業金融扶貧發展現狀
寧夏金融業堅持產業扶貧作為金融扶貧的一個著力點,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特色,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產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發展、持續脫貧。一是圍繞“1+4”(灘羊為主導,黃花、小雜糧、中藥材、牧草為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綜合運用直接補貼、貸款擔保、貸款風險補償、貸款貼息、實物租賃、農業保險等方式,創新“苗木合作社+風險保證金+農戶”等金融扶貧模式。二是光伏扶貧。金融機構向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貸款,支持貧困戶利用自家屋頂及院落投資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由專業公司統一建設、運維、管理,農戶電站“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同時,享受光伏電費收益和政府補貼。三是采用“政府+銀行+合作社+企業+政府和企業擔保基金+保險”等托管模式,借助財政補助、風險補助、農業財產保險等方式降低貸款風險,由龍頭企業統一飼養、經營,每年支付建檔立卡貧困戶固定收益。總體來說,寧夏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單一、關聯度低,種養殖業規模小、集中度低,貧困戶生產能力、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產業基礎相對薄弱,金融機構缺少支持產業扶貧的著力點,產業金融扶貧發展較慢,產業金融扶貧模式和信貸產品種類不多。
二、寧夏發展產業金融扶貧的必要性
(一)農戶脫貧需要產業金融扶持
貧困戶受生產能力和規模的限制,需要產業帶動。經過多年金融扶貧工作的扎實推進,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個人貸款已基本做到“應貸盡貸”,滿足了大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貸款需求。并且,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能力、生產規模有限,受市場影響波動大,進一步脫貧的動力不足,需要產業金融扶貧的帶動作用。
(二)扶貧產業發展需要金融支持
貧困地區企業或新型農業主體想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或發展壯大,需要金融支持,但因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賬目不齊全等原因,貸款成本高,資金短缺、周轉難,不利于生產經營、擴大規模。
(三)扶貧產業是金融介入扶貧產業的突破點
建檔立卡貧困戶個人有效貸款需求基本飽和,而產業金融扶貧發展相對緩慢,并且十分需要金融的支持,可成為金融精準扶貧下一步增量提質的突破點。
三、制約寧夏產業金融扶貧的因素
(一)產業基礎薄弱,金融機構缺少支持產業的著力點
寧夏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薄弱,發展渠道較窄,種養殖業比重較高,規模小、集中度低,產業同質化傾向嚴重,且多屬于初級加工,缺乏產品承銷、深加工等中下游產業鏈,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產業的規模帶動效應較差,對當地的經濟及脫貧帶動作用不足,金融機構缺少對產業支持的著力點。
(二)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信貸風險不能有效緩釋
大部分貧困縣、區未建立產業風險擔保和風險補償基金,對金融機構也沒有貼息等優惠措施,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條件就相對較高。受使用扶貧再貸款的利率限制,扶貧再貸款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產業扶貧貸款的作用較弱,金融機構更愿意用自有資金以較高的利率給企業發放貸款。
(三)金融機構介入產業扶貧的能力不足
金融機構,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網點和人員較少的大型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農業主體的信息獲取難度大,成本高,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四、對產業金融精準扶貧的建議
(一)發展新型農業主體,提供金融支持產業的著力點
一是發展培育新型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新型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與傳統農民相比,在生產養殖技術、管理經驗理念水平較高,并發揮熟人效應,從規模和技術上帶動當地其它貧困戶發展生產。二是發展培育龍頭企業,發展產業鏈和深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通過“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帶動農戶和合作社發展,甚至帶動一個區域的特色農產品發展。
(二)多部門協作,完善配套措施
建立稅收減免、財政獎勵、費用補貼等優惠政策,提高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主體的資金投放。進一步整合各類涉農和扶貧資金,壯大產業風險補償基金和融資擔保基金規模,增強產業風險保障和融資擔保實力。運用支農、支小和扶貧再貸款等貨幣工具,降低銀行貸款成本,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
(三)引導金融機構創新各類產業金融扶貧模式和專屬信貸產品
引導金融機構從創新貸款授信條件、抵質押范圍、提高貸款額度、放寬貸款條件和簡化貸款程序等方面,創新適合貧困地區新型農業主體的貸款產品,降低新型農業主體貸款難度,支持新型農業主體更好發展。
(四)引導保險公司創新產業保險產品
保險扶貧作為金融扶貧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防范和化解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風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村經濟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受資金、自然災害風險、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較大,收益不穩定也是新型農業主體貸款難的原因之一。通過創新保單質押等保險產品,有效解決扶貧產業發展的資金難題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參考文獻
[1]葉青,袁泉.我國金融扶貧的創新與成效——兼論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實踐經驗[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1):74-80.
[2]徐學明.創建金融扶貧示范區 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N]. 金融時報,2017-12-20(006).
[3]劉七軍.金融扶貧與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基于寧夏“鹽池模式”的個案調查[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74-78.
[4]康彥華.“寧夏固原模式”金融扶貧思考[J].青海金融,2017(08):17-21.
[5]閆洪敏.寧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扶貧現狀探析[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7.
作者簡介:張昀芊(1989-),女,寧夏銀川人,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貨幣銀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