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MS、貿易專業化指數TSC、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和波動指數MI四種指標測算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發現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低且處于劣勢,屬于農產品進口型國家。然后分析我國農產品劣勢的原因,提出在生產高質量農產品的前提下實施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農產品 國際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
新常態經濟發展背景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解決“三農”問題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是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經濟的基礎。農業現代化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法,本文通過測算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指出農業存在的問題,通過建設農業現代化,解決中國農業發展問題,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影響力。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測算
中國是農產品種植大國,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什么地位,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國農產品和世界農產品的差距,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本文選取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MS、貿易專業化指數TSC、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和波動指數MI四種指標對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測算。
(一)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MS
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反映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整體競爭力,數值越大,表明農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越大,即國際競爭力越強。中國農產品的MS用公式表示為:MSij=Xij/Wwj,其中Xij表示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額,Xwj表示世界農產品的出口總額。
(二)貿易專業化指數TSC
貿易專業化指數測算中國是農產品的凈出口國還是凈進口國,中國農產品的TSC計算公式:TSC=(X-M)/(X+M),X指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額,M指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額。TSC取值范圍為[-1,1],當TSC=1時,中國是農產品的凈出口國,當TSC=-1時,中國是農產品的凈進口國;若0≤TSC<1,則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若-1≤TSC<0,則農產品處于比較劣勢。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顯示比較優勢指數測算中國農產品出口相對世界農產品平均出口水平的優勢。當RCA
(四)波動指數MI
MI指數又稱“Michaely波動指數”,測算中國農產品每年變動平均程度的大小,其數值代表經濟變數穩定程度。MI指數取值范圍為[-1,1],當-1 (五)測算結果分析 數據來源:WTO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 根據上述4個指標測算結果如下:MS指數呈上升趨勢,但數值總體較小;RCA、TSC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MI指數為負值且波動較小。 通過MS指數發現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年-2008年MS呈現平穩的狀態,2008年至2016年MS指數持續增加,說明我國農產品自2008年以來,占國際農產品出口市場的比重不斷上升,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出口優勢。 中國農產品的貿易專業化指數TSC數值范圍在[-0.1,-0.4],說明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且依賴進口大于出口。在2000年-2002年,中國農產品處于劣勢但程度較小,從2003年至2016年,中國農產品的劣勢越來越明顯。 中國農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數值范圍在[0.3,0.8],說明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比較劣勢。2000年-2008年呈下降趨勢且幅度較大,2008年-2011年出現上升趨勢,2011年-2015年呈下降趨勢但幅度較小,2015年-2016年數值增大,這說明中國農產品從2008年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劣勢逐漸減小并趨于穩定。 中國農產品的波動指數MI在[-0.02,-0.06]范圍內,數值為負且范圍較小,說明中國農產品處于比較劣勢,且波動相對穩定。 根據四種指標的測算結果可以得出: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低,處于比較劣勢,且出口增加幅度小于進口增加幅度,主要依賴進口。盡管中國農產品的MS指數不斷增加,但是TSC、RCA、MI均顯示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 二、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測算中可以得出,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低,不具備比較優勢,主要依賴進口。國外的規模化種植結構使其農產品產量高價格低,具有價格優勢,而中國農業的種種問題導致中國農產品種植成本上升、產品質量低,且安全問題較為嚴重,使得國家農產品出口不具優勢。 (一)農民方面 農民作為中國人數最多的群體,其自身的發展關系國家未來的發展。我國農民普遍缺乏農業科學知識,種植農業全憑經驗,農民自身的發展不能適應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致使“三農”問題更加嚴重。農業種植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使得農民種地投入多且收入不穩定,大多數農民選擇從事二、三產業的工作。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迅速,讀書農民選擇進城務工,農業種植勞動力減少,且雇傭勞動成本上升,導致土地撂荒的情況出現。 (二)農產品方面
中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原因主要是:農產品價格高質量低,存在安全問題。中國土地的“三權分立”和輪更制度導致土地被過度使用,農產品產量不斷下降,在市場需求增加的情況下,農民通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來增加產量,導致農產品質量嚴重不符合出口條件。由于農藥殘留問題嚴重,國內人民更偏好國外進口的安全產品,使得農產品出現嚴重滯銷問題。農藥的使用還增加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加速土地惡化,促使農業安全問題加劇。
(三)農業發展方面
中國農業的發展主要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缺乏創新和科學技術的支撐。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流通環節較多,產供銷一體化營銷模式建立不完善。中國土地權利分散、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制約著農業規模化生產,提高了農業種植風險,抑制大量資本向農業轉移,導致中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三、發展中國農業現代化,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經過30多年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國農業發展中存在多種問題。為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國家應大力支持和推廣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結合中國農業發展特點,在保證農產品高產量高質量生產的基礎上,實現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根據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結合我國農業種植特點,為建設我國農業現代化提出以下建議:
(一)保證農產品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
中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原因主要是:農產品價格高質量低,存在安全問題。為了提高和監管農產品的質量,國家可以應用大數據、互聯網+、移動互聯和信息系統將農產品的成長過程可視化,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消費者和農戶可以通過監管系統建立直接聯系:消費者通過認購的方式選擇需要的蔬菜和水果,通過移動互聯監控農產品的安全情況;農戶通過提前認購減少銷售成本,一對一銷售節約中間成本,增加農業收入。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和滯銷問題,增加農民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中國農業的發展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民知識水平較低,生產模式缺乏科學性和創新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家要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建設農業現代化。首先,國家應大力實施農民教育,鼓勵農民學習農業生產知識,實行農業從業資格證考試,選拔優秀的人才參與并投入到農業行業。其次,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智能化生產,注重保護土地資源,利用科學方法為土地施肥、灌溉、除蟲等,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營銷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后,農業可以結合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第二產業研發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智能化生產工具,促進農業發展;第三產業可以結合農業特點開發“摘草莓”、“種植體驗”、“植物觀察”等相關服務,協助農業發展。
(三)完善土地制度,實現規模化生產
中國農業發展在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可以實施農業規模化生產,促進農產品出口,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農業規模化生產是未來國家發展的趨勢,是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農業規模化生產,要求國家要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保障農民權益和集體權益,為集團式、農場式的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國家應該保障農業發展的穩定性,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生產中,解決農民融資難、生產成本高的難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農業規模化生產較大程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約農民勞動成本,生產高質量低價格的農產品,使得中國農產品出口增加,國際影響力提高。
參考文獻
[1]萬金.中國農產品貿易比較優勢動態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2.
[2]萬寶瑞.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發展戰略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01):4-8.
[3]張占耕.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J].區域經濟評論,2018(02):102-111.
作者簡介:雒倩倩(1993-),女,漢族,河南,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