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俠 侯兆銘
(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公共休閑空間是人與人交流,人與外界環境交流的直接場所,在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且是不可缺少的。無論城市中心,居住區,校園內,都隨處可見。校園內公共休閑空間是指在校園內,面向廣大學生及教職工開放的開敞性共享空間,是由大量校園建筑及構筑物圍合而成的室外或室內公共休閑空間,包括室內休閑空間和室外休閑空間兩種,是師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影響著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習興趣等。校園內的公共空間設計不僅塑造大學良好形象,且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師生學習生活交流有極大作用。
而所謂行為即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行為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心理學研究行為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以便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
對于行為心理看來,外界環境會對所處環境的人們帶來明顯的心理及生理感受。對于校園內重要的交流空間來說,外界環境影響是尤為明顯的。比如,在一片低矮的灌木叢中,可能很少有人逗留或休憩,然而在相對茂密的喬木林中,休閑座椅的使用率會更高。這就是因為低矮的灌木叢給人的空間圍合感較低,使空間偏向于流動的交通空間,而高大的喬木給人以強烈的空間感,三面甚至四面環繞的封閉圍合使空間更有安全及私密感,人們易于逗留。
以大連民族大學及魯迅美術學院等7所高校在校學習生活的老師和學生為主體研究對象,結合校園休閑環境設立有調查價值的調研基地。應用觀察法針對師生對校園內休閑空間的認知和使用概況進行調查。采用暗中觀察、拍照記錄、分段統計等方式收集資料數據,總結校園內各處休閑空間的使用情況和現存的主要問題。現總結出各高校休閑空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共性問題,具體內容見表1及圖1~圖6。
通過前期查閱大量書籍,從人的行為心理出發,根據環境依托法則,真正了解師生心理需求。人們很少停留在沒有任何依托和隱蔽物的、眾目睽睽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不能給人以安全感和領域感。因而在建筑中,給人以安全感的是角落,背靠實墻或凹入的小空間。根據行為心理學對休閑空間環境的種種影響分析,針對上面提出的共性問題,做出改進建議如下:
問題1:室內門廳或走道中的休閑座椅使用情況不佳。
情況概述:該類區域使用率偏低,只做流動交通空間,很少駐留,只有課間幾分鐘有人逗留且時間較短,主要因為該滯留區域與旁邊流動區域無明顯接線,導致私密性差,無人滯留。
改進建議:基于人的行為心理,在該類區域不影響附近正常交通情況下可用書架或半透明屏風適當圍合遮擋,形成一相對隱蔽的空間作為滯留休閑空間,既可隔絕視線,又可豐富設施,放置圖書或工藝品供學生觀看。
問題2:室內半封閉空間,一般在垂直交通旁做緩沖空間,無人滯留,造成空間浪費。
情況概述:這類空間一般處于人流較少區域,上課學生為主要人流,沒有景觀面且空間引人注目,逗留價值不大。
改進建議:該類空間可適當開設小型茶吧咖啡吧引人駐留,安靜溫暖,發揮空間優勢。大都需要2人~4人的小空間。在布局的時候應注意一定的私密性和活動性。
問題3:教學區前疏散廣場空間無人滯留活動。
情況概述:根據觀察該類區域使用情況較好,主要作為大量人流疏散聚集場所,在校園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改進建議:可適當增加環境與人們的互動性,增強空間趣味性。

表1 高校休閑空間使用情況共性問題總結表
問題4:室外景觀花架,連廊,校園內景觀步道旁設置的座椅始終無人問津。
情況概述:該區域一般位于校園活動的連接必經之路,為人流非常大的區域,該區域設置的休閑座椅使用情況通常不佳,并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主要為座椅位置問題,座椅周邊沒有遮擋視線的建筑物或綠植,根據人的行為心理,最排斥的就是這樣的位置,無遮蔽,引人注目。
改進建議:在座椅四周適當圍合出私密空間,并把人們視線引向前方,避免引向安靜的私密處,造成尷尬。對于面積較小的休閑空間,應適當擴大活動面積,使空間從流動轉向滯留,在休憩空間設置較多座椅,人們通常在休閑空間從事的活動是放松,所以應營造舒適、安靜適宜放松的環境。座椅盡量采用軟坐墊。



經過我們為期近一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校園內個別休閑開放空間并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有的甚至成為了“礙眼的景觀”,致使我們有限的校園空間不同程度得浪費,對校園設施建設和校園環境建設來說無疑是個障礙。本文從分析大學生行為特點及心理需求,行走和逗留兩種行為特性出發,總結各高校對于校園內休閑空間使用情況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相應空間設計的改良建議。使校園內各休閑空間發揮其最大作用,服務于師生生活,讓他們在校園休閑空間環境中體驗到親切感和歸屬感。